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肝衰竭时两种抗凝技术的效果比较

作 者: 袁素娥
导 师: 李映兰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护理学
关键词: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人工肝 肝衰竭 抗凝技术 凝血参数
分类号: R65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观察MAR S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时无肝素循环和肝素化循环技术对患者疗效、血细胞数量、出血和凝血的影响;尝试初步建立MARS治疗肝衰竭中抗凝剂应用的安全模式和个体化处理标准。方法采用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法。以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人工肝治疗中心行MAR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抗凝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无肝素组和肝素组,无肝素组采用定时生理盐水冲洗管路、保证血流速度、加强监测等手段干预,如出现凝血,临床需要使用抗凝药物者根据医嘱加用抗凝,提前终止试验。肝素组采用首剂注射半量(2050U)至全量低分子肝素(4100U)、术中间断抗凝。将两组术前、术后肝功能(Tbil、DbiLA)、肾功能(BUN、SCR)、血细胞计数(RBC、Hb、BPC)进行比较,选择治疗Oh(即治疗前)、30Min、1h、2h、3h、4h、5h、6h(即治疗结束时)共8个时点动态观察PT、PTA、TT、APTT、INR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管路/滤器凝血、破膜、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结果1.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人工肝治疗中心完成MARS治疗45例,符合入选标准病例32例,治疗32例次。单次治疗持续时间6小时,肝素组18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无肝素组14例次中1例因严重凝血治疗中断,3例因凝血需加用抗凝药物提前终止试验。2.两组患者接受MARS治疗前均为深度黄疸,血清蛋白明显低于正常低值,RBC、Hb、BPC计数低于正常低值,PTA<40%, PT、TT、APTT显著延长,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无差异。3.两组均表现为Tbil、DbiL、BUN、SCR等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显著下降,两组比较下降差值无差异。4.肝素组治疗前RBC.Hb分别为3.21±0.78×1012/l、102.52±21.586g/L,治疗后为3.02±0.81×1012/l、97.08±22.73 g/L,无肝素组治疗前RBC、Hb分别为3.49±0.66×1012/l、102.50±35.24 g/L,治疗后为3.28±0.64×1012/l、107.10±15.45g/L,两组均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5.肝素组治疗前BPC为107.86±104.54×109/L,治疗后为94.86±108.26×109/L(t=1.826,P=0.083),无肝素组治疗前BPC为86.70±52.37×109/L,治疗后为60.60±32.78×109/L,(t=2.782,P=0.021)。无肝素组BPC下降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对PT、PTA、INR的影响方差分析无差异,对APTT、TT. Fbg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APTT:肝素组使用首剂抗凝药物后APTT迅速升高,30min即达峰值,无肝素组也有上升,但速度相对缓慢,两组治疗中各时点APTT的中位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36)。TT:肝素组使用首剂抗凝药物后TT也表现为迅速升高,30min达峰值,4h再次出现第二次高峰,但低于第一次,治疗结束时仍高十治疗前水平。无肝素组维持平稳状态,两组治疗中各时点TT的中位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287、P=0.003)。Fbg:两组MARS治疗中Fbg变化曲线有交互(F=3.630,P=0.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素组Fbg趋于平稳,治疗结束时略有上升,无肝素组Fbg逐步下降,治疗6小时降低显著,两者在治疗2.5h出现交叉。7.肝素组6例Ⅰ度凝血,1例Ⅱ度凝血,术中未发生出血,术后2例出血;无肝素组6例Ⅰ度凝血,1例Ⅲ度凝血,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出血。两组均无过敏病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45)。结论1.MARS治疗肝衰竭时,肝素化循环和无肝素循环均可引起BPC下降,无肝素循环下降程度高于肝素化循环。2.PTA是判断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标准。MARS治疗前需要结合BPC、FDP、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测以及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判断凝血状态,选择抗凝方式。3.高凝期选择肝素循环实施MARS,有助于体外循环顺利完成的同时改善高凝状态,防治DIC。4.低凝期选择无肝素循环能有效预防出血的发生,并通过降低血液中类肝素样物质等改善患者凝血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12-13
第一章 前言  13-17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7-20
  2.1 研究对象  17
  2.2 研究方法  17-19
  2.3 质量控制  19-20
第三章 结果  20-32
  3.1 一般资料  20
  3.2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比较  20-21
  3.3 两组术中抗凝剂、生理盐水用量  21-22
  3.4 不同抗凝方法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22-23
  3.5 不同抗凝方法组对血细胞影响的比较  23-24
  3.6 不同抗凝方法组对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  24-29
  3.7 两组出血、凝血、过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9-32
第四章 讨论  32-42
  4.1 不同抗凝技术MARS治疗疗效无差异  32-33
  4.2 不同抗凝技术MARS治疗利弊  33-37
  4.3 MARS治疗肝衰竭时抗凝技术模式初步探讨  37-40
  4.4 护理经验总结  40-41
  4.5 本研究的不足  41-42
第五章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9
文献综述  49-58
  参考文献  55-58
致谢  58-59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目录  59
硕士期间参编专著目录  59

相似论文

  1. 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组织内质网应激反应及Cyclin D1、HGF受体c-met表达和意义,R575.3
  2. 大鼠肝再生与急性肝衰竭发生的基因转录谱相关性及其意义研究,Q418
  3. HLA-G5参与UC-MSCs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中的免疫调节作用,R575.3
  4. 人胎肝细胞系L-02的功能检测和应用探讨,R657.3
  5.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影响的研究,R512.62
  6. 趋化因子CXCL10在小鼠暴发型肝衰竭中对NK细胞作用的研究,R575.3
  7. 四氯化碳构建犬急性肝衰竭模型及血液净化效果探索,R575.3
  8. pGC-FU-存活素慢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R512.62
  9. 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R575.3
  10. 经脾脏移植BMP-4诱导分化的肝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R575.3
  11.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氧化应激的监测,R575.3
  12.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R575.3
  13. 肝衰竭患者血清胸腺素β4的检测及临床意义,R575.3
  14. 大鼠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R575.3
  15.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乙肝再激活诱导慢加急肝衰竭发生及远期肝癌复发:附病例报道1例,R735.7
  16. 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构建和评价,R575.3
  17. 新型生物人工肝用肝细胞保存液的实验研究,R657.3
  18.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共刺激分子、IFN-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R575.3
  19. 黄芩素对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急性肝衰竭预防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R285.5
  20. 复方甘草酸苷对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的研究,R285.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外科学 > 外科学各论 > 腹部外科学 > 肝及肝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