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考略

作 者: 李本东
导 师: 李怡
学 校: 西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文学活动 复旦大学 作家群 考略 重庆 抗战文学 文学研究界 校园文学 40年代文学 文学发展史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12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校园文学,尤其大学校园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和特殊地位,值得中国新文学研究界注意。本文是对其中的一翼——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文学活动的初步考察。 “重庆复旦大学”是中国现代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复旦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在渝历时八年多。其间以校园为中心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也包括部分教师在内的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他们大多数以校内的文艺社团和一些非文艺社团为主要活动阵地,以文学为武器,积极参加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其中文艺社团主要有:文种社、诗垦地社、文学窗社,以及复旦剧社、青年剧社、大地剧社和复旦平剧社等。刊物辟有文艺园地的非文艺社团主要有:重庆复旦大学《文摘》社、新血轮社、中国学生导报社等。 复旦作家群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此外还有一大批译作和理论著作。鼓吹抗日,歌颂抗日人事,抒写对受难的家乡亲人的深切挂牵,表达对新生的渴慕,抨击现实的不合理与黑暗腐败,展示一己之战斗姿态和个人情感世界的“大我化”,所有这些当时重要的文学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教师中以靳以的创作最丰,出版了《春草》《十年》《洪流》《众神》等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前夕》。学生中成绩最显著的是诗垦地社的诗人们,包括一直被视为“七月派作家”的邹荻帆、绿原、冀汸、曾卓、化铁和因建国后辍笔而被诗坛长期遗忘的姚奔,以及1942年因病早逝的李满红等人。他们以其丰厚的创作奠定了复旦校园诗歌的文学史地位。文学窗社的牧云、石怀池、霞巴、曾岛、黄葵、拓拔山、黄桷,以及未曾参加过校内任何团体的王火等人,他们的创作也是复旦作家群文学活动的重要收获。 文章最后还对复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的历史成因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这一作家群文学活动的历史意义:首先,复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曾是中国40年代文学,尤其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战文学的发展,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特质。其次,复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是40年代中国校园文学中独特的一翼,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再次,作为重庆复旦大学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复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在推动当地社会文化发展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文章作者希望通过这一次考察,能抛砖引玉引起文学研究界同人对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文学活动的重视。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2-4
英文摘要  4-5
一 “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名称的提出和简释  5-8
二 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概述  8-18
  1. 各文艺社团的文学活动  8-15
  2. 非文艺社团的文学活动  15-16
  3. 各戏剧团体的活动  16-18
三 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文学活动的实绩  18-34
  1. 文学创作  19-29
    (1) 诗歌  19-27
    (2) 小说  27-28
    (3) 散文  28-29
  2. 翻译  29-30
  3. 关于文学的论探索  30-34
四 结语  34-36
五 注释  36-39
六 参考文献  39-41

相似论文

  1. 略谈藏族格言的发展和特点,H214
  2.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I206.6
  3. 罗隐《谗书》检论,I206.2
  4. 命运之契,I206.6
  5. 面向时代 归向自我,I206.6
  6. 四十年代文学论争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I206.7
  7. 校园文学活动与高中生人格培养,G633.3
  8. 试论校园文学活动与初中作文教学实践,G633.34
  9. 中学校园文学的现状、问题及因应策略,G633.3
  10. 《文聚》研究,I206.6
  11. 张爱玲的当代意义,I206.6
  12.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13.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文学研究,I206.6
  14. 《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研究,I206.6
  15. 《文艺阵地》研究,I206.6
  16. 禁锢与自由,I206.6
  17.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笔下的德国人形象,I206.6
  18. 《中央日报·平明》研究,I206.6
  19.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苏联形象研究,I206.6
  20. 《国民公报》副刊《文群》研究,G21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