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孟子字义疏证》发微
作 者: 张东
导 师: 乔清举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孟子字义疏证》 唯物主义哲学家 程朱理学 伦理学说 戴震哲学 唯物主义自然观 资本主义的萌芽 人的本质 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伦理道德
分类号: B249.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戴震(1724—1777)是清朝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想家。《孟子字义疏证》是其晚年最重要的著作。这不但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伦理学著作。本文按其“人道本于性,而性源于天道”的观点,试从其自然观、人性论和社会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探讨戴震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其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戴震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清政府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推行文字狱,实行高压的政治、文化政策,戴震本人具有的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从这几方面入手,分析了戴震如何从一个程朱理学的信奉者转变成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伦理学家。第二部分论述了戴震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戴震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王夫之以来的唯物主义路线,建立起“天地之间,百物生生,无非推本阴阳”的气一元论学说,“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发展观。气的一元论,不但是戴震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探讨了戴震的人性学说。以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为基础,以血气心知为性的实体,探讨了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人性和人的本质,表现出戴震对自然生命的极大关怀;同时,也建立起了从人性论到社会伦理领域过渡的桥梁。第四部分阐发了其伦理学说及现实和历史意义。在探讨了人性和人的本质基础上,以人情人欲为基本内容,以呼唤人性、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建立起了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进步伦理学说,以反对程朱理学说教。进而抨击时政,阐发了其政治理想。
|
全文目录
序论 6 第一部分 :戴震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6-10 一、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6-7 二、 自然科学知识,为戴震走向唯物主义铺平了道路 7-8 三、 清政府政治、文化政策的影响 8-9 四、 《孟子字义疏证》的成书 9-10 第二部分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0-14 一、 “天地之间,百物生生,无非推本阴阳”的气一元论 10-11 二、 唯物主义道、器观 11-13 三、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发展观 13-14 第三部分 :“非气质无以为性”的自然人性论 14-23 一、 人性的内涵 14-18 1、 人性是气质之性 15-16 2、 性是义理 16-17 3、 性是万物的本质属性 17-18 二、 性与命、才 18-19 三、 人性本善 19-23 1、 人性本善 19-21 2、 对不善行为的分析 21 3、 自然与必然 21-23 第四部分 :“理存乎欲”的进步伦理思想 23-33 一、 对天理的界定 24-26 二、 对人欲的界定 26-27 三、 理者,存乎欲者也 27-28 四、 欲,其物;理,其则也 28-29 五、 抨击“以理杀人”的时代最强音 29-30 六、 对封建“道学”政治的批判 30-33 参考文献 33-34 后记 34-35
|
相似论文
- 基于学习的低阶视觉问题研究,TP391.41
-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 Hybrid Coat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实验研究,R781.2
- 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研究,TD79
- 外界刺激对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原位形成和内源性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R78
- 硬化性牙本质粘结界面形态的观察和粘结强度的研究,R783.5
- 人生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G720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 论犯罪成立要素的标准,D914
- 人的本质生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G641
-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前景刍议,J212
- 论文言传记阅读开展人物分析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G633.3
- 论信托合同的识别,D922.282
- 基于人工智能的本质安全参致评定设计与实现,X913.4
- 现代数码插画与传统插画之间的比较研究,J218.5
-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 智能气体检测仪研究与设计,TH83
- 乙二胺四乙酸溶液对牙本质脱矿效果的初步研究,R781.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 戴震(东原,1723~1777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