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杯蕈优良菌株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
作 者: 于清伟
导 师: 李向东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大杯蕈 选择育种 菌丝体培养 栽培技术
分类号: S6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杯蕈(Clitocybe maxima)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杯伞属(Clitocybe)。大杯蕈蛋白质含量(尤其是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三萜类、多糖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和抗肿瘤作用。大杯蕈自然分布较广,但对该菌的认识甚少,仅有一些分类特性及野生生境的观察资料,及少数试验条件下培养成功报道。本论文针对大杯蕈优良菌株的筛选与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选择育种的方法从各地以驯化栽培的大杯蕈品种筛选出适合本地资源环境下栽培的优良菌株3个(6号、2号、3号菌株)。2确定了大杯蕈菌丝体培养及栽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大杯蕈栽培技术的建立提供了必备条件。通过碳、氮源的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大杯蕈菌丝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果糖2%、蛋白胨1%、KH2PO40.1%、MgSO40.05%;最佳栽培配方组成为木屑78%,麸皮20%,石膏1%,糖1%。3以菌丝生物量为衡量指标,采用单因素水平对照试验方法,确定大杯蕈菌丝生长的液体培养条件。最佳液体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为8,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50r/min,装液量150ml/500ml,接种量10%。4通过对大杯蕈菌丝后熟时间、子实体发育阶段的温度进行试验比较,确定大杯蕈子实体最佳发育温度为26-29℃,经10d后熟期,出菇速度最快,生物学效率最高。5通过对大杯蕈生活条件(营养条件、环境条件)的研究,确定了北方地区栽培季节、原材料、菌丝培养及子实体发育阶段的管理技术,并综合各项技术要素,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北方地区大杯蕈栽培技术。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英文摘要 10-12 1 引言 12-27 1.1 大杯蕈研究现状 12-18 1.1.1 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 12 1.1.2 组成分析研究 12-16 1.1.3 生物学特性 16-18 1.1.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18 1.2 食用菌育种现状 18-20 1.2.1 选择育种 19 1.2.2 诱变育种 19 1.2.3 杂交育种 19 1.2.4 原生质体融合 19-20 1.2.5 分子生物学技术 20 1.3 食用菌培养基的筛选 20-21 1.3.1 碳源 20-21 1.3.2 氮源 21 1.3.3 碳氮比 21 1.3.4 无机盐 21 1.4 食用菌液体培养研究 21-22 1.4.1 液体培养的概念及发展 21-22 1.4.2 液体培养的优越性 22 1.5 食用菌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的研究 22-25 1.5.1 温度 22-23 1.5.2 湿度 23-24 1.5.3 酸碱度 24 1.5.4 空气条件 24 1.5.5 光照 24-25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5-27 1.6.1 目的和意义 25-26 1.6.2 创新之处 26-27 2 材料与方法 27-33 2.1 供试菌种 27 2.2 培养基 27-28 2.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8-29 2.3.1 主要仪器设备 28 2.3.2 主要试剂 28-29 2.4 试验方法 29-33 2.4.1 大杯蕈优良菌株的初筛 29 2.4.2 培养基组成优化 29-30 2.4.3 液体培养 30-31 2.4.4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31 2.4.5 栽培技术的确定 31-33 3 结果与分析 33-46 3.1 大杯蕈优良菌株的筛选 33-34 3.2 培养基组成优化 34-37 3.2.1 最适碳源试验 34-35 3.2.2 最适氮源试验 35 3.2.3 正交试验 35-36 3.2.4 出菇培养基基质筛选 36-37 3.3 液体培养条件 37-40 3.3.1 pH 值 37-38 3.3.2 温度 38 3.3.3 装液量 38-39 3.3.4 振荡频率 39-40 3.3.5 接种量 40 3.4 大杯蕈栽培技术 40-46 3.4.1 大杯蕈栽培工艺流程 40-41 3.4.2 栽培季节的选择 41 3.4.3 栽培前的准备 41 3.4.4 培养料的配置 41-42 3.4.5 栽培袋的制备 42 3.4.6 接种 42-43 3.4.7 管理 43-45 3.4.8 采收 45-46 4 讨论 46-48 4.1 优良菌株的筛选 46 4.2 培养基的组成优化 46 4.3 大杯蕈液体培养条件 46-47 4.4 尚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47-48 5 结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3 致谢 53-5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4
|
相似论文
- 温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S511
- 保护地紫苏无公害栽培关键技术研究,S567.219
- 红色西洋梨新品种引进及利用研究,S661.2
- 油桃在三明的适应性及配套栽培技术调查,S662.1
- 新椒10号辣椒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的建立,S641.3
- 白菜薹新品种五彩黄薹一号农艺性状与夏播栽培技术研究,S634.5
- 天水市切花唐菖蒲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S682.24
- 优质大粒草莓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S668.4
- 大杯蕈菌丝培养优化研究及半野生栽培初探,S646
- 优质多抗玉米交种红单3号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技术研究,S513
- 甘肃花椒良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S573.9
- 州玉一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S513
- 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选育及高产配套技术研究,S513
- 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S513
- 白银市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与综合栽培技术体系集成研究,S565.4
- 花生龙花243的选育及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S565.2
- 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研究,S628
- 秦宝冬枣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S665.1
- 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的选育,S634.1
- 湘农玉13号玉米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S5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菌类(食用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