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发展中的难题: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作 者: 李德伟
导 师: 张大军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中国失业 中国转型期 问题研究 发展中 失业治理 西方失业理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失业状况 失业问题 城镇登记失业率
分类号: F249.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3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以隐性失业状态存在的,这造成了中国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是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的问题。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也是解决中国就业的基本问题。它表明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矛盾。这一矛盾既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也是产生各类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与基础,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虽然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但若要根本消除,仍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都要去努力实现的历史性的长期目标和任务。 中国又是一个经济体制正在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转型是指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指中国正在从不发达状态迈向现代化。由于同时面临着转型与发展这两项任务,导致中国的失业问题尤其复杂。转型期中国的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城镇,由于国有企业进入攻坚阶段,体制摩擦、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导致广泛存在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隐性失业显性化的步伐加快,下岗职工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进城就业,造成城镇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另一方面在农村,隐性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俄罗斯、东欧等一些经济体制转型国家不同,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在所有制基础和实现形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俄罗斯、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质是私有化,实现形式为“休克疗法”。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形式是政府推进型的渐进式改革。这就决定了转型期中国失业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本文试图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对转型期的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问题做出必要的探讨。 第一章 失业的内涵 失业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对我国转型期间的失业子以科学、规范地界定,关键在于要明确失业主体。失业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有劳动能力;(2)、愿意就业;(3)、没有工作。 第二章 对中国失业状况的历史考察 本章分三部分。首先考察了中国农村的失业状况,分析了农村失业的成因。其次考察了中国城镇的失业状况,分析了城镇失业的成因。最后在第一章失业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的失业构成,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之外,又提出了三种失业率,即:城镇实际失业率、城镇隐性失业率和城乡统筹的综合失业率。前者有利于指导政府的当前工作并对官方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予以一定的修正,后两者有利于制订出失业治理的长远规划。 第三章 失业的一般理论 本章分四部分。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接着按时问顺序,分古典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等四个小节介绍了西方失业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第四部分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转型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 第四章对中国转型期失业理论的探讨首先分析了转型期中国的经济特征及其对失业理论的制约,指出初级阶段的国惰、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的优势决定了中国转型期失业理论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指出长期非充分就业均衡理论是中国解决转型期失业问题的现实的理论选择. 第五章对中国失业治理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明确指出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失业治理的重心只能是城钡失业的治理.在城钡失业治理过程中,必须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及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失业治理是搞好城镇失业治理的关键环节。在转型期,将全部农村就业人口纳入就业范畴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就业范畴又是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真正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协调城乡就业关系的根本方向.从企业保障走向社会保障,建立起完兽的社会失业保障体系,是转型期失业治理的保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形势日趋明朗,这既为转型期中国的失业治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何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容应对加入 WTO后的国际经济形势,吸引外资、扩大就业是各产业部门所面对的共同课题。

全文目录


第一章 失业的内涵  6-8
  一、 失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6
  二、 失业的界定  6-8
第二章 对中国失业状况的历史考察  8-15
  一、 中国农村的失业状况  8-9
    1、 农村失业的现状  8
    2、 农村失业的成因  8-9
  二、 中国城镇的失业状况  9-12
    1、 城镇失业的历史回顾  9-10
    2、 城镇失业的成因  10-12
  三、 中国的失业构成  12-15
第三章 失业的一般理论  15-20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  15-16
  二、 西方失业理论  16-18
    1、 古典失业理论  16
    2、 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  16-17
    3、 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自然失业率 假说的提出  17
    4、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17-18
  三、 西方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  18-19
    1、 刘易斯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条件下失业问题的研究  18
    2、 托达罗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条件下失业问题的研究  18-19
  四、 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转轨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  19-20
第四章 对中国转型时期失业理论的探讨  20-23
  一、 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特征及其对失业理论的制约  20-21
    1、 初级阶段的国情  20
    2、 市场经济的要求  20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的优势  20-21
  二、 现实的选择:长期非充分就业均衡理论  21-23
    1、 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镇就业范畴  21-22
    2、 用就业目标代替充分就业目标  22-23
第五章 对中国失业治理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23-36
  一、 失业治理的重心——城镇失业的治理  23-25
    1、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壮大第二产业  23
    2、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3-24
    3、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4-25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工程  25
  二、 失业治理的关键——农村失业的治理  25-29
    1、 搞好农业产业化  26
    2、 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26-27
    3、 拓宽国际劳务合作空间,走出国门就业  27-28
    4、 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吸收农民进城就业  28-29
  三、 失业治理的“高速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9-32
    1、 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29-30
    2、 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具有相容互补关系  30-31
    3、 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协调城乡就业关系的根本方向  31-32
  四、 失业治理的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失业保障体系  32-34
    1、 我国社会失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  32-33
    2、 从企业保障走向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  33-34
  五、 失业治理的挑战与机遇——WTO与中国就业  34-36
    1、 加入WTO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4
    2、 加入WTO后中国就业形势展望  34-36
主要参考书目  36-37
后记  37

相似论文

  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412.6
  2.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3.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G641
  4. 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济问题研究,G649.2
  5. 老城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C916
  6.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研究,G623.24
  7.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研究,G633.6
  8. 信用卡诈骗犯罪相关问题研究,D924.3
  9. 生态帝国主义初探,X2
  10. 渎职罪因果关系具体认定问题研究,D914
  11. 我国出入境管理法治化研究,D922.14
  12. CALL在印尼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H195
  13. 沈阳市失业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F249.21
  14.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5. 藏东地区水电发展对策研究,F426.91
  16. 珠三角居住区景观水体研究,TU984.12
  17. 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G124
  18. 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D925.2
  19. 群体性事件法律问题研究,D922.14
  20. 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922.5
  21. 江西省干部双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262.3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劳动经济 > 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 > 中国 > 劳动力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