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零价铁去除原水中砷的研究

作 者: 张伟
导 师: 施永生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市政工程
关键词: 零价铁 三价砷 同步氧化吸附 可渗透反应墙 水体修复
分类号: TU99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逾1亿人饮水砷超标,大约有20多个国家,尤其是在孟加拉国、中国以及蒙古的饮用水源中均发现浓度能导致人体急慢性中毒的砷。砷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和地球化学因素,工业污染“三废”是人为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水环境中,砷主要以三价(As(Ⅲ))和五价(As(Ⅴ))两种价态存在,但许多研究都证实了As(Ⅲ)的毒性、溶解性、流动性都远大于As(Ⅴ),且As(Ⅲ)通常以分子形式存在,故各种工艺对水中As(Ⅲ)的去除率都远低于As(Ⅴ),水中As(Ⅲ)的去除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去除As(Ⅲ)的方法中,零价铁(Fe(0))具有易于取得、价格低廉且无毒无害的特点,其对As(Ⅲ)的同步氧化吸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课题研究了Fe(0)对As(Ⅲ)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以及影响Fe(0)除砷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Fe(0)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As(Ⅲ),在Fe(0)与As(Ⅲ)的质量比为1000:1,As(Ⅲ)的初始浓度为100μg/L,pH5.0时,经过240min接触时间,As(Ⅲ)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Fe(0)对As(Ⅲ)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平衡吸附容量为1.9790mg/g。Fe(0)对As(Ⅲ)的氧化吸附反应历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Fe(0)在水中腐蚀氧化形成的铁(氢)氧化物通过其表面的三Fe-OH官能团与As(Ⅲ)和As(Ⅴ)发生表面配位反应形成双配位络合物,对溶液中的砷起到内层配位络合吸附。研究还表明,Fe(0)去除As(Ⅲ)的效果受水样pH值和溶解氧浓度影响显著,弱酸性条件(pH5~7)和高溶解氧有利于As(Ⅲ)的去除。水中离子对Fe(0)去除As(Ⅲ)的效果也有影响,高浓度的H2PO4-由于与(亚)砷酸根在铁(氢)氧化物表面存在竞争性吸附,因此H2PO4-对Fe(0)去除As(Ⅲ)有抑制作用;NO3-与(亚)砷酸根在铁(氢)氧化物表面不存在竞争性吸附,且高浓度的NO3可以促进Fe(0)腐蚀,所以NO3-对Fe(0)去除As(Ⅲ)有促进作用;Ca2+、Mg2+对Fe(0)去除As(Ⅲ)有促进作用,且Ca2+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课题采用Fe(0)和石英砂组成的反应墙在低压条件下对受As(Ⅲ)污染的原水进行修复,Fe(0)反应层厚度为600mm,石英砂滤层厚度为600mm,出水As(Ⅲ)浓度均低于50μg/L,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Ⅲ类水体中总砷浓度标准要求,同时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水作和蔬菜灌溉用水总砷浓度标准要求,出水总铁浓度低于0.3mg/L,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总铁浓度限值,为使该反应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在低能耗条件下进行水体修复,模拟实验采用重力自流的过滤方式,无需压力驱动,同时着重考虑了石英砂滤料层的堵塞情况,确定了石英砂滤料层的清洗周期,为工程实践中应用该方法修复砷污染水体提供借鉴和参考。该反应墙建设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简单,因此,利用该反应墙对砷污染原水进行修复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20
  1.1 课题研究背景  10-13
  1.2 水处理除砷技术研究现状  13-18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1.4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18-20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方法  20-28
  2.1 静态实验方案设计  20-22
  2.2 动态实验参数设计  22-24
  2.3 动态模拟柱实验设计  24-25
  2.4 分析检测方法  25-28
第三章 零价铁除砷性能及机理研究  28-50
  3.1 零价铁除砷性能研究  28-37
  3.2 Fe(0)去除水中As(Ⅲ)的机理研究  37-48
  3.3 本章小结  48-50
第四章 零价铁除砷影响因素研究  50-61
  4.1 pH值对Fe(0)除砷效果的影响  50-53
  4.2 溶解氧对Fe(0)除砷效果的影响  53-55
  4.3 水中无机阴离子对Fe(0)除砷效果的影响  55-57
  4.4 天然水体中常见阳离子对Fe(0)除砷效果的影响  57-60
  4.5 本章小结  60-61
第五章 动态实验结果与分析  61-71
  5.1 总砷检测结果及变化曲线  61-62
  5.2 总铁检测结果及变化曲线  62-63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70
  5.4 本章小节  70-71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71-74
  6.1 结论  71-72
  6.2 展望  72-74
致谢  74-75
参考文献  75-79
附录  79

相似论文

  1. 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的释放规律及其污染控制研究,X524
  2. 载铁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B332
  3. 蓝藻的气浮分离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X70
  4. 抗生素废水的超声空化效应降解研究,X787
  5. 水体系中卤乙酸的生成特征与降解方法研究,TU991.21
  6. 零价铁/磁/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降解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7. 施氏矿物对污染水体中六价铬及三价砷的吸附去除研究,X703
  8. 催化零价铁处理吉林化纤厂腈纶废水,X703
  9. 零价铁脱除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基础研究,X703
  10. 可渗透反应墙处理酸性矿山废水实验研究,X703
  11. 零价铁/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降解硝基苯及机理,X703
  12.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超声化学降解研究,X703.1
  13. 高效溶藻菌的选育及其溶藻机理研究,X172
  14. CMC同步修饰纳米铁颗粒去除水体中高氯酸盐的研究,X52
  15. 化学还原法去除饮用水中溴酸盐比较研究,TU991.2
  16. 零价铁强化厌氧微生物降解2,4,6-三氯酚及机理研究,X172
  17. Fe~0/荧光假单胞菌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的特性研究,X703
  18. 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在卫河邯郸段污水处理中的应用,X703
  19. 纳米零价铁处理地下水中六价铬的研究,X523
  20. 内置铁炭厌氧反应器颗粒化研究,X70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市政工程 > 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 > 净水工程(给水处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