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实主义戏剧形式的现代性变革研究

作 者: 梁雪
导 师: 任生名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现实主义戏剧 形式变革 现代性 易卜生 契诃夫
分类号: I1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现实主义戏剧运动被视为现代戏剧的开端,它对西方戏剧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有重要的先锋作用。现实主义戏剧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以降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范型,另一方面为适应发展对传统戏剧形式进行了革新。这其中以易卜生契诃夫的戏剧形式变革最具典型意义。本文将现代性内容表述要求视为形式变革的动力,借用内容与形式辨证关系原理,以易卜生后期剧作与契诃夫四部主要大型多幕剧为文本分析对象,旨在对现实主义戏剧形式的现代性变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描述了现实主义戏剧形式变革过程的大致轮廓,并概述了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明了全文论证的两个理论起点:一是从戏剧动作组织原则角度说明戏剧形式与戏剧性的关系,二是论证戏剧形式的变化源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作用。第一章对第一个现实主义戏剧形态——社会问题剧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概述了社会问题剧的产生过程,然后对其现代性内容以及“行动整一性”的传统形式特征分别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出这是戏剧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种暂时结合关系。第二章为过渡章,主要论述现代性在审美领域促成了内在性内容表述要求,这一要求与传统戏剧文体原则相矛盾,从而迫使现实主义戏剧进行形式变革。第三章与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分析部分,分别论述了易卜生与契诃夫对戏剧形式现代性变革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两章均首先分析了剧作的内在抒情主题,继而指出易卜生后期剧作保留了传统戏剧形式的“行动整一性”原则以满足戏剧的叙述性目的,同时结合以象征为主的艺术手段指涉内在性,以满足戏剧的抒情性目的;而契诃夫则取消了戏剧的“行动整一性”,创造出一种新的“印象整一性”形式原则,以抒情性消解了叙述性。两章末节以《海达·高布乐》与《三姊妹》作为典型文本,细致分析了变革后的两种形式如何分别成功完成了现代性内容的表述任务。结语简述了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状况,指出易卜生与契诃夫对西方现代戏剧具有重要影响,并从这一角度对二人的戏剧形式变革进行比较与总结。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研究对象与方法  9-15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9-12
    (一) 研究对象  9-10
    (二) 研究现状综述及研究意义  10-12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5
    (一) “有意味的”戏剧形式产生戏剧性  12-13
    (二) 戏剧形式变革原理  13-15
第一章 社会问题剧: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暂时结合  15-29
  第一节 范型渊源与变革前奏  15-19
    一. 仍属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体系  15-17
    二. 脱胎于戏剧第三类型——正剧  17-18
    三. 与左拉自然主义戏剧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18-19
  第二节 “社会问题剧”内容的现代性体现  19-23
    一. 取材的突破  20-21
    二. 精神内涵的现代性所在  21-23
  第三节 社会问题剧的形式特征  23-29
    一. 与传统形式的密切联系  23-24
    二. 问题剧的“行动整一性”形式特征  24-29
第二章 内在性表述要求下的戏剧形式危机  29-33
  一. 现代性促成内在性审美诉求  29-30
  二. 内在性表述与传统戏剧文体的矛盾  30-33
第三章 易卜生式心理现实主义——与象征融合  33-58
  第一节 内在性主题意蕴与象征  33-40
    一. 《野鸭》中的结合尝试  34-35
    二. 内在性主题意蕴  35-38
    三. 象征的必然  38-40
  第二节 形式中“行动整一性”与象征的融合  40-52
    一. 动作统一化的实现方式  40-48
      (一) 象征参与统一化的动力  41-43
      (二) 象征在结构整一中的作用  43-45
      (三) 象征辅助下分析技巧的运用  45-48
    二. 场面与动作因果律的实现方式  48-52
      (一) 内部动作与外部行动的有机结合  48-50
      (二) 主观抒情与当下动作交织  50-51
      (三) 内在性表述对场面选择的要求  51
      (四) 互文性人物动作线的作用  51-52
  第三节 《海达·高布乐》分析——抒情性内容与叙述性形式的最佳调和  52-58
第四章 契诃夫式心理现实主义——“印象整一性”新形式  58-80
  第一节 现代性的现实主义解读与深化  58-63
    一. 日常生活的悲剧性  59-60
    二. 对传统形式“行动整一性”原则的颠覆  60-63
      (一) 形式的外部特征概述  60-62
      (二) 与传统戏剧及现代派的区别与联系  62-63
  第二节 “印象整一性”形式原则  63-75
    一. 以“情绪”作为统一化的动力  64-69
      (一) 戏剧重心挪移——戏剧目的不在于表现事件  64-66
      (二) 情绪作为统一力量形成一种内在冲突和心理结构  66-69
    二. 各部分的和谐与总体印象  69-72
      (一) 分散独立的动作线与印象式的情节安排  69-70
      (二) 复调形式的场面安排  70-71
      (三) 非语言表达契合的重要性  71-72
    三. 以表层指向内心  72-75
      (一) 细节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典型描绘  73-74
      (二) 多处细节前后呼应加强印象  74
      (三) 情境设置的重要性  74-75
  第三节 《三姊妹》分析——抒情性消解叙述性的新形式  75-80
结语  80-82
注释  82-86
参考文献  86-89
致谢  89-90

相似论文

  1.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2. 在一种崩溃的生活中守望,I512.073
  3.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4. “从梦中唤醒世界”,B089
  5.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6.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7.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8. 现代性视阈中人的发展代价,B038
  9.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10. 现代化境遇中的民间智慧,I207.7
  11.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12. 从挥之不去的“无聊”之病试观波德莱尔“现代性”之一百五十年,I565
  13. 爱伦·坡作品现代性的分析,I712
  14.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909.2
  15.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当代启示,D61
  16. 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D61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A811
  18. 晋南农民现代化研究,F327
  19. 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C912.82
  20. 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与国家,G239.29
  21. 现代性视域下企业文化发展研究,F270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