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象思维视野下的三焦学说

作 者: 黄拓
导 师: 苏云放
学 校: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关键词: 象思维 三焦 无形 有形 思维转型
分类号: R2-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今中国哲学界刘长林研究员、王树人研究员等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性认知模式为“象思维”,其特有的规律形式为“象科学”。《黄帝内经》高度自觉地继承了先秦易学、老庄之学和早期儒家的这一认识论传统。中医学为“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认识的层面在于“人身的自然整体层面”。应当区分“藏象”概念与“脏腑”概念,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三焦”是藏象概念的典型,《黄帝内经》对于三焦的认识“中止”了抽象思维的方法,而是“言以筑象”、“立象尽意”,从而达到指认三焦之“象”的认识目标。三焦之“象的流动和转化”,是人身气机顺随天道运化的“生命本真状态”。本文还具体分析《内经》、《难经》的解剖学考察中并未真正描述三焦之“形体”,来反证三焦并不在实体脏腑层次。《难经》提出三焦“无形”的实质,是从“有无”这一时间哲学的角度出发,继承先秦哲学“无形生有形”的宇宙创生模式。人为“四大”之一,称为“小宇宙”,须“道法自然”。“命门”即为人的生命“从无入有”的形象比喻。三焦被尊称为“原”,是“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主持诸气”,是“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这些都充分表明《周易》之道就是要指导人们自觉地去认识具体事物的终与始,死与生,通过这种时间性联系,去把握它们自然演进的生命过程。也表明了《难经》对汉代发展成熟的“元气说”的吸收。三焦为“水道”、“气道”、“经脉”的统一,故几近于“道”,属于“形而上”的层次,如同“道”不在“器”外,而是寓于“形而下”之中,道与器是相容的平等的“养育”关系。故三焦不在“有形脏腑”之外。本文还从历史上两次大的主体认知模式转型,来看三焦“有形说”发生的实质。第一次大的转型发生在宋代,与理学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密切相关。如首提三焦有形说的徐遁,即为有“开理学先河”之称的石介之弟子兼女婿。蔡西山亦为朱熹理学的主要建构者。第二次大转型发生在清末西学东渐的影响,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章太炎等人,试图沟通中西医学,产生了以西医解剖脏器对应中医“藏象”的认识论误区。正因“三焦”这一“藏象”没有具体对应的“解剖脏腑”,所以用“实体科学”的眼光来认识三焦,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三焦“有形说”。很显然,违背了经典时期中医先哲创生三焦之“名”的原义。当前,我们应当承认中医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认识路线和特异的学术规范,承认中医学和西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回归“象思维”和“象科学”观的认识路线,重新体悟经典中的三焦原奥,乃至整个中医学术根本,三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9
前言  9-10
上编 回归于象  10-38
  一、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性认识模式  11-25
    (一) 科学的真谛与现象的意义  11-14
      1. 科学和科学方法  11
      2. 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11-14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14-15
      1. 西方实体求原  14
      2. 中国观象取物  14-15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15-25
      1. 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15-16
      2. 《周易》的意象思维  16-20
      3. 老子的意象思维  20-25
  二、老子论有无相生与《周易》执无御有  25-31
    (一) 老子论有无相生  25-31
      1. 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25-28
      2. 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28-31
    (二) 《周易》执无御有  31
  三、象规律是中国传统具有元创意义的科学观  31-38
    (一) 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31-34
      1. 意象思维与形式逻辑  31-32
      2. 时行律——“与时偕行”  32-33
      3. 易简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33-34
    (二) 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34-38
      1. 感应式规律  34-35
      2. 境域式规律  35-36
      3. 常守式规律  36-38
中编 三焦真象  38-76
  四、回归象思维视野下对三焦的再认识  38-71
    (一) 回到经典文本——“观”(体悟)三焦  38-55
      1. 《黄帝内经》“立象尽意”论三焦  38-45
      2. 《八十一难》“有生于无”阐三焦  45-47
      3. 《伤寒杂病论》将三焦学说运用于辨证论治  47-50
      4. 《中藏经》高唱: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  50-51
      5. 《脉经》寸关尺三部脉象主射上中下三焦寒热虚实病象  51-55
    (二) 《黄帝内经》“以象尽意,制名三焦”  55-64
      1. 《内经》对人身自然整体层面的认识——活着的“人”  55-57
      2. 《内经》观象取物,制名藏象  57-58
      3. 《内经》“指月”三焦之“象”  58-60
      4. 饮食五味与三焦的关系  60-61
      5. 《内经》中与三焦相关的论治  61
      6. 《内经》、《难经》的解剖学考察中未描述三焦为“实体器官”  61-64
    (三) 《八十一难》“有生于无,阐明三焦”  64-67
      1. 乾坤之门与命门  64
      2. 生气、真气与原(元)气  64-65
      3. 三焦“有名无形”,尊号为“原”  65-67
    (四) 张仲景、王叔和、华佗对于三焦的认识  67-71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三焦的认识  67-69
      2. 王叔和《脉经》对三焦的认识  69-70
      3. 华佗《中藏经》对三焦的认识  70-71
  五、三焦之“名”的原发创生性解读  71-76
    (一) 大一生水与决渎之官——开发生命源头活水  71-72
    (二) 两汉元气学说与三焦尊号为原  72
    (三) 天地人“三才”与上中下“三焦”  72-74
    (四) 三生万物与三焦主持诸气  74-75
    (五) 圜道圆通与三焦通会元真  75-76
下编 三焦惟象  76-96
  六、从历史分期中主体思维方式评“三焦”认知差异  76-96
    (一) 唐以前先哲秉承老、《易》“立象尽意”,为三焦建构与“无形说”统一期  76-78
    (二) 宋儒的学术转型对医学的影响,医、儒对三焦“形体”的追问——“有形说”开端期  78-82
    (三) 两宋至明为新说代兴之期——三焦“形体”争论逐步扩大  82-88
    (四) 明末至有清为主张复古期——温病学派将“三焦辨证”推向高峰  88-93
    (五) 清末西学东渐至今——以“西医解剖学”再追问“三焦”实体  93-95
    (六) 呼唤“三焦”研究回归“象思维”与“象科学观”的认知模式  95-96
七 小结  96-98
参考文献  98-101
致谢  101-102
文献综述(见本文下编P68)  102

相似论文

  1. “象思维”视野下大学教学美的实现,G642
  2. 商品化权法律保护模式研究,D923
  3. 《本草纲目》的象思维研究,R281.3
  4. 三焦理论梳理,R223.1
  5. 论地质资料的法律属性,F426.1
  6. 儿童游乐设施的无形化设计,TS958.02
  7. 格萨尔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F592.6
  8.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研究,G647.5
  9. 产权视角下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F233
  10. 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11. 跨国公司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研究,F276.7
  12. 无形资产价值计量与报告研究,F275
  13. 无形资产产权安排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F275;F224
  14. 制造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F273.4;F224
  15. 宣化三焦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R259
  16. 象思维与《红楼梦》中象表征的翻译,H315.9
  17. 形象权法律问题研究,D913
  18. 民法视角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研究,D923
  19. 尿沉渣有形成分自动识别,TP391.41
  20.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F273.4;F224
  21. 无形资产产权契约与关联方交易,F273.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国医学理论 > 中医现代化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