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合成研究
作 者: 王保库
导 师: 汪宝和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化学工艺
关键词: 苯并三唑光稳定剂 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 还原 合成 2-[2-羟基-3-叔丁基-5-(3-丙酸甲酯基)苯基]-2H-苯并三唑 反应机理
分类号: TQ25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2-羟基苯基)-2H-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BZT)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添加剂,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P)是该类产品有代表性的一种产品。目前普遍采用的锌粉还原法由于工艺复杂且存在环境污染的不足,开发清洁高效的合成方法具有很好的工业化价值。本文研究了两步还原法合成UV-P的合成工艺,通过对多种还原剂的比较,确定了用水合肼和保险粉还原制备UV-P的工艺路线。先用水合肼还原偶氮染料得到中间体氮氧化物,染料几乎完全转化成了中间体氮氧化物。然后用保险粉还原中间体氮氧化物为最终产品,优化了还原工艺。得到的适宜的工艺条件:氮氧化物、溶剂、保险粉、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比为1 :34.4:1.6 :5,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18%,反应温度为81℃,反应时间为1h,UV-P的收率为92~93%。采用IR和MS表征方法,对UV-P以及中间体产物偶氮染料和氮氧化物进行了结构定性。探索合成了新型苯并三唑光稳定剂2-[2-羟基-3-叔丁基-5-(3-丙酸甲酯基)苯基]-2H-苯并三唑(UV-MBHPP),并对合成的UV-MBHPP、偶氮染料和中间体氮氧化物进行了IR和MS表征。本文还探讨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的反应机理,并结合UV-P的各步反应进行了验证。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8-20 1.1 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的结构性质 8-9 1.1.1 结构 8 1.1.2 物化性质 8-9 1.2 BZT的应用 9-13 1.2.1 合成材料 9-13 1.2.1.1 聚氯乙烯(PVC) 9-10 1.2.1.2 聚乙(丙)烯(PE/PP) 10-11 1.2.1.3 聚苯乙烯(PS)及ABS 11 1.2.1.4 聚氢酯 11-12 1.2.1.5 聚酯 12 1.2.1.6 醇酸树脂 12 1.2.1.7 聚甲醛(POM) 12 1.2.1.8 聚酰胺(PA) 12-13 1.2.2 化妆品 13 1.2.3 采光材料 13 1.3 BZT的合成工艺进展 13-18 1.3.1 一步还原法 14-17 1.3.1.1 锌粉还原法 14-15 1.3.1.2 硫化物还原法 15 1.3.1.3 加氢还原法 15-16 1.3.1.4 水合肼还原法 16 1.3.1.5 芴酮-萘醌催化还原法 16-17 1.3.2 二步还原法 17-18 1.3.2.1 水合肼-锌粉还原法 17 1.3.2.2 硫化钠-锌粉还原法 17-18 1.3.3 还原工艺路线的选择 18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路线选择 18-20 1.4.1 研究意义 18-19 1.4.2 主要内容 19-20 第二章 实验与分析 20-25 2.1 原料与试剂规格 20-21 2.2 实验装置 21-22 2.3 产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 22-25 2.3.1 产品的定量测定 22-23 2.3.2 收率的计算方法 23 2.3.3 产品的定性分析 23-25 2.3.3.1 熔点的测定 23-24 2.3.3.2 红外光谱分析(IR) 24 2.3.3.3 质谱分析(MS) 24-25 第三章 UV-P的合成 25-40 3.1 UV-P的合成原理 25-26 3.1.1 UV-P偶氮染料的合成 25 3.1.2 偶氮染料的还原闭环原理 25-26 3.2 实验操作步骤 26-27 3.2.1 重氮化 26 3.2.2 偶合反应 26 3.2.3 一步还原 26 3.2.4 二步还原 26-27 3.3 UV-P还原工艺条件优化 27-32 3.3.1 溶剂的影响 27 3.3.2 氢氧化钠加入量的影响 27-28 3.3.3 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28-29 3.3.4 还原剂用量的影响 29-30 3.3.5 温度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30 3.3.6 时间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30-31 3.3.7 最优工艺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31-32 3.3.8 产品的分离提纯 32 3.5 锌粉法与水合肼-保险粉法比较 32-33 3.6 合成产物表征分析 33-40 3.6.1 分析的样品来源 33 3.6.2 产物熔点测定 33 3.6.3 红外光谱谱图分析 33-36 3.6.3.1 UV-P偶氮染料的红外谱图 33-34 3.6.3.2 UV-P氮氧化物的红外谱图 34-35 3.6.3.3 UV-P的红外谱图 35-36 3.6.4 质谱谱图分析 36-40 3.6.4.1 UV-P染料的质谱谱图 36-37 3.6.4.2 UV-P氮氧化物的质谱谱图 37-38 3.6.4.3 UV-P的质谱谱图 38-40 第四章 UV-MBHPP的合成 40-49 4.1 UV-MBHPP的合成原理 40-41 4.1.1 UV-MBHPP偶氮染料的合成 40 4.1.2 UV-MBHPP偶氮染料的还原闭环 40-41 4.2 UV-MBHPP的合成操作步骤 41-42 4.2.1 重氮化 41 4.2.2 偶合反应 41 4.2.3 还原环化 41 4.2.4 酯化 41-42 4.3 合成产物表征分析 42-49 4.3.1 分析的样品来源 42 4.3.2 产物熔点测定 42 4.3.3 红外光谱谱图分析 42-45 4.3.3.1 UV-MBHPP染料的红外光谱谱图 42-43 4.3.3.2 UV-MBHPP氮氧化物的红外光谱谱图 43-44 4.3.3.3 UV-MBHPP的红外光谱谱图 44-45 4.3.4 质谱谱图分析 45-49 4.3.4.1 UV-MBHPP染料的质谱谱图 45-46 4.3.4.2 UV-MBHPP氮氧化物的质谱谱图 46-47 4.3.4.3 UV-MBHPP的质谱谱图 47-49 第五章 反应机理探讨 49-59 5.1 重氮化 49-53 5.1.1 胺与亚硝酸的重氮化 49-51 5.1.1.1 伯胺重氮化 49-50 5.1.1.2 仲胺重氮化 50-51 5.1.1.3 芳胺重氮化 51 5.1.2 芳基重氮盐的反应 51-53 5.1.2.1 重氮基团被羟基取代:水解 51 5.1.2.2 重氮基团被氯、溴和氰基取代 51-52 5.1.2.3 重氮基团被氟和碘取代 52 5.1.2.4 还原重氮基成氢:苯胺脱氨基 52 5.1.2.5 重氮盐作为亲电试剂:重氮偶合 52-53 5.2 影响重氮化反应的主要因素 53-55 5.2.1 酸的用量 53 5.2.2 无机酸的性质 53 5.2.3 无机酸浓度 53-54 5.2.4 芳胺的碱性 54 5.2.5 温度 54-55 5.3 还原环化 55 5.4 UV-P合成机理研究 55-59 5.4.1 邻硝基苯胺重氮化 55-56 5.4.2 重氮偶合 56-57 5.4.3 还原环化 57 5.4.4 机理的论证 57-59 第六章 结论 59-60 参考文献 60-64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64-65 致谢 65
|
相似论文
- 双季戊四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工艺研究,TQ223.164
- 含苯并噁唑新型半芳香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O633.5
- 煤粉再燃反应条件对NH3非催化还原NOx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X701
- 复合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X701
- LXI任意波形发生器研制,TM935
- 锂离子电池用多元Sn合金基碳复合材料的研究,TM912.9
-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 极化SAR图像超分辨算法的研究,TN957.52
- 海杂波背景下的舰船目标雷达成像算法研究,TN958
- 海杂波建模及其对ISAR成像的影响,TN957.54
- 空间目标ISAR成像仿真及基于ISAR像的目标识别,TN957.52
- 空中目标与背景的红外图像仿真技术研究,TP391.41
- 基于纹理特征的视频编码技术研究,TP391.41
- 二甲醚羰基化制醋酸乙烯中间体二醋酸亚乙酯研究,TQ225.12
- 拟南芥胱硫醚-γ-合成酶(D-AtCG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抗血清制备,Q943.2
-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 磷石膏还原制硫化钙工艺的优化及研究,X786
- 基于气体还原法的钢丝镀锌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究,TQ153.15
- 在大肠杆菌内引入MVA途径高效合成抗疟药青蒿素前体—紫穗槐-4,11-二烯,TQ463
- 天然黄酮苷灯盏花甲素的合成研究,R284.1
- 褐煤制备冶金还原气的研究,TD849.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 杂环化合物的生产 > 含双或多异原子的五节杂环 > 三氮杂茂(三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