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癌痛循经取穴针刺镇痛作用临床观察

作 者: 陈仲杰
导 师: 吴中朝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循经取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针刺 癌痛
分类号: R24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0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根据WHO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000余万,死亡600万以上,全球每年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癌痛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给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基于此癌痛受累人群之广之重之苦,故在抗癌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西医临床常规按照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对癌痛进行干预,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某些个体感觉药效不到位以及长期应用负担不起等原因,癌痛未能得到满意控制。针灸疗法以其安全、速效、无药物不良反应等优势,在癌痛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癌痛虽属疼痛,又不同于普通疾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特殊的发病机理以及病人恐惧、紧张不安等精神因素使得一些病人原本就存在的痛觉过敏及触诱发痛等现象更加严重,再加上担心针刺癌肿局部会导致医源性肿瘤接种等原因,针刺在癌痛镇痛方面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能否寻找一种既能发挥针刺镇痛作用,又可以有效消除病人顾虑,提高癌痛针刺镇痛过程中病人依从性的方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循经取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与方法。1研究目的循癌痛所属经脉选取原、络、郄穴进行针刺,消除病人对因局部针刺引发、加重痛觉过敏或触诱发痛以及医源性肿瘤接种的顾虑、提高癌痛病人针刺依从性,对癌痛循经选取原、络、郄穴针刺镇痛作用进行临床观察,为临床针刺干预癌痛提供循经取穴针刺镇痛思路与方法,并观察癌痛缓解程度与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科研方法,在西医常规治疗(不包括止痛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癌痛所在部位或病变所属脏腑确定取穴经脉,选取相应经脉的原穴络穴和郄穴,对癌痛患者进行针刺,观察其镇痛效果。并与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进行对照。病例来源:所有病例均来自2007年2月~2007年11月山东省烟台市肿瘤医院化疗科住院患者。共收集病例95例。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轻度癌痛15例,中度癌痛56例,重度癌痛27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8个月。2.1随机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将对疗效影响较大的癌痛程度作为分层因素,将入组病例分为轻、中、重三层,每层病人随机分配至循经取穴组、局部取穴组及药物组。其中循经取穴取33例,局部取穴组31例,药物组31例。2.2对照循经取穴组为治疗组,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为对照组。2.3治疗方法循经取穴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不包括止痛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癌痛所在部位或病变所属脏腑确定取穴经脉,选取相应经脉的原穴、络穴和郄穴,直刺为主,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局部取穴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不包括止痛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以痛为腧取穴法(即选取疼痛部位的痛点进行针刺,如果疼痛部位较大,可酌情选取3~5个最明显的痛点进行针刺),直刺为主,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药物组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口服给药(即轻度癌痛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25~100mg,4~6小时给药1次;中度癌痛给予盐酸曲马多片,口服,每次50~100mg,4~6小时给药1次;重度癌痛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口服,每次10~30mg,12小时给药1次)。疗程:根据所在医院癌痛住院病人实际诊疗情况,选择化疗药物应用较为集中的7天为1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2.4疗效观察指标对不同组别镇痛后癌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isum Analogue Scale,简称VAS)、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安全性及针刺镇痛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即Qualityof Life,简称QOL)评分(参照1990年在第一次WHO---中国癌症疼痛会议上修订的草案)等进行比较,分析镇痛疗效与疼痛性质、痛位所属经脉的关系,并对癌痛缓解程度与生存质量改善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2.5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采用均值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校正)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用线性相关分析。3研究结果3.1不同组别基线比较主要从性别、年龄均数、年龄分布、病程、癌痛程度、镇痛前VAS及QOL评分等方面进行组间比较,经X~2检验和方差分析,三组资料在性别、年龄均数、年龄分布、病程、癌痛程度、镇痛前VAS及QOL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基线可比。3.2不同组别癌痛镇痛疗效比较循经取穴组的镇痛疗效与局部取穴组及药物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其中完全缓解率(CR)循经取穴组为51.5%,局部取穴组为48.4%,药物组为32.3%;有效率(CR+AR+PR)循经取穴组为90.9%,局部取穴组为93.5%,药物组为90.3%。由此可见,完全缓解率循经取穴组高于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有效率局部取穴组高于循经取穴组和药物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3.3不同组别癌痛镇痛后VAS评分比较循经取穴组、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镇痛后VAS评分均秩分别为41.20、44.60和58.65,经秩和检验,不同组别癌痛镇痛后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4不同组别癌痛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循经取穴组、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的镇痛起效时间分别为26.1±8.1分钟、22.6±7.4分钟和49.9±10.1分钟。循经取穴组和局部取穴组效果均优于药物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循经取穴组的起效时间略长于局部取穴组,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5不同组别癌痛单次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循经取穴组、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4.9±1.7小时、4.3±1.6小时和5.5±1.9小时。在镇痛持续时间方面,循经取穴组与局部取穴组不及药物组。循经取穴组镇痛持续时间低于药物组,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局部取穴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6不同组别癌痛镇痛的安全性评价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治疗手段是否具有毒副作用、能否引起不良反应等,主要通过便秘、恶心、头晕、瘙痒等指标观察循经取穴组、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的安全性。结果发现,循经取穴组及局部取穴组均可有效避免药物组出现的毒副作用,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3.7不同组别癌痛镇痛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循经取穴组、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镇痛后生存质量(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与配合、同事理解与配合、自身对癌症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状况、治疗的副作用以及面部表情等十二项指标)评分分别为48.3±4.8、46.3±6.4和42.3±5.1。通过对三组镇痛后生存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循经取穴组和局部取穴组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而循经取穴组与局部取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8关于癌痛缓解程度与生存质量改善的关系通过Pearson相关检验,发现癌痛缓解程度与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差值存在正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77。3.9关于癌痛镇痛疗效与疼痛性质关系在诸多疼痛性质中,以肿胀痛、刺痛、麻木痛和酸痛出现的频率最高,其癌痛缓解率分别为91.7%、96%、85%和93.3%,此四种性质的疼痛缓解情况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在本研究中疗效与疼痛性质关系不大。3.10关于癌痛镇痛疗效与痛位经脉所属关系经X~2检验发现,痛位所在阴阳经脉不同,镇痛效果略有差异。其中在阳经的有效率为96.2%,在阴经的镇痛有效率为93.3%,而疼痛部位同时出现于阴经和阳经的镇痛有效率为83.3%,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4研究结论(1)循经选取原、络、郄穴用于癌痛镇痛,可以达到与局部取穴或药物近似的镇痛效果;(2)循经选取原、络、郄穴用于癌痛镇痛,可以达到与局部取穴组近似且优于药物组的镇痛起效时间;(3)循经选取原、络、郄穴用于癌痛镇痛,可以取得优于局部取穴组且与药物组无显著差异的镇痛持续时间;(4)循经选取原、络、郄穴用于癌痛镇痛,安全性高,可以有效避免止痛药的毒副作用,减少病人痛苦;(5)镇痛前后癌痛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改变具有正性相关关系,有效镇痛将有利于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6)循经选取原、络、郄穴用于癌痛镇痛,在取得较高疗效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病人对因针剌癌肿局部引发、加重痛觉过敏或触诱发痛以及医源性肿瘤接种的顾虑,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病人针刺依从性。

全文目录


目录  4-6
中文摘要  6-11
ABSTRACT  11-15
文献综述  15-45
  一 癌痛的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15-24
  二 癌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  24-31
  三 癌痛的针灸镇痛临床研究概况  31-39
  四 循经取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39-45
前言  45-47
临床研究  47-66
  1 临床资料  47
  2 诊疗标准  47-49
    2.1 诊断标准  47
    2.2 纳入标准  47-48
    2.3 病例排除标准  48
    2.4 病例中止标准  48
    2.5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48-49
    2.6 数据统计学处理  49
  3 治疗方法  49-51
    3.1 循经取穴组  49-50
    3.2 局部取穴组:  50
    3.3 药物组  50-51
  4 结果  51-58
    4.1 不同组别一般资料的基线比较  51-53
    4.2 不同组别癌痛镇痛疗效比较  53
    4.3 不同组别癌痛镇痛后VAS评分比较  53-54
    4.4 不同组别癌痛镇痛起效时间比较  54
    4.5 不同组别癌痛单次镇痛持续时间比较  54-55
    4.6 不同组别癌痛镇痛不良反应比较  55-56
    4.7 不同组别癌痛镇痛后QOL评分比较  56-57
    4.8 癌痛评分改变与生存质量改善的关系  57
    4.9 癌痛镇痛疗效与疼痛性质关系  57-58
    4.10 癌痛镇痛疗效与痛位经脉所属关系  58
  5 讨论  58-64
    5.1 癌痛主要病机  58-59
    5.2 癌痛针刺镇痛机理探讨  59
    5.3 癌痛循经取穴针刺镇痛主要机理  59-60
    5.4 癌痛针刺镇痛原、络、郄穴的选用依据  60-62
    5.5 癌痛镇痛循经与局部取穴疗效比较  62
    5.6 癌痛针刺镇痛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62-63
    5.7 癌痛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  63
    5.8 癌痛针刺镇痛的临床价值  63-64
    5.9 癌痛镇痛研究其他体会  64
  6 结论  64-65
  7 结语  65-66
参考文献  66-68
致谢  68-69
个人简历  69-70
附录  70-73
  附表1  70-72
  附表2  72-73

相似论文

  1.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2.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3.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4.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5. 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R246
  6. 头部腧穴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研究,R246
  7.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8. 基于聚焦扫描光声成像的光声信号分析及医学应用,R318.51
  9.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10. 针刺联合微创血肿抽吸术对家兔急性期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损伤的影响,R245
  11. MMP-1和TIMP-1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组织的表达及其针刺干预作用,R87
  12. 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TS176.5
  13. 应用MADB-10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转移性骨癌痛模型,R738.1
  14. 慢性内脏痛敏及针刺缓解内脏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R245
  15. 胆总管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针刺研究,R246.2
  16. 氟骨症脾肾论治针刺临床研究,R246.1
  17. 针刺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R246.8
  18.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R246
  19. 针刺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R246.6
  20. 李文金教授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总结,R256.23
  21. 针药结合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临床观察,R256.2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肿瘤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