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国家与农民关系视角中的村民自治研究

作 者: 曹敏
导 师: 赵万江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国家与农民关系 村民自治 国家与农民互动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6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源于西方,它经历了从前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理论的提出到资本主义早期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分流,再到现代资本主义两者融合的发展过程,它将国家与社会分为两个语义场来分析政治现象。这一分析框架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也是适用的,在理论上它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的体现;在实践上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也使我国具备了运用这一框架的现实性,同时它也是政府公共权威建立的需要。为此,将农民视为社会的一部分,追溯我国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轨迹,并在国家与农民的互动中分析我国村民自治的运行现状,对村民自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国家与农民的互动中可以看出,村民自治在自治的层级中更倾向于社会自治,同时它又是一种基层民主,社会自治的实现需要吸取政治民主积累的经验,为此,村民自治在转型时期的我国必然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与自下而上的自治的互动平衡过程。在我国村民自治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乡政村治”的不平衡和“两委”的不平衡。这两对矛盾在我国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可以归结为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矛盾,其本质上则是国家与农民利益冲突的体现。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国家与农民“取”与“予”的失衡;政治上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边界的模糊;文化上国家政权建设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些冲突的背后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权力的不平等性。针对这些不平衡,学者们提出了县政·乡派·村治、乡派镇治、乡派镇政、乡镇自治、乡治·村政·社有等改革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村民自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都有其不足之处。即刻产生效果的普遍模式在非均质的我国农村社会是难以实现的,为此,推动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根本之路。在现阶段的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多“予”少“取”,平衡国家与农民的“取”与“予”;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协调乡村关系,避免“乡政”侵权;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大力恢复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前言  10-17
  (一)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0-14
    1. 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内涵  11-13
    2. 研究的不同视角  13-14
  (二) 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4-15
  (三) 研究的方法  15-16
  (四) 创新与不足  16-17
一、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  17-37
  (一) 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17-21
    1.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  17-19
    2. 资本主义时期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  19-21
  (二) “国家与社会”分析视角的适用性  21-31
    1.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运用的可行性  22-27
    2.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确立过程  27-31
  (三) 我国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轨迹  31-37
    1. 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31-33
    2.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33-37
二、国家与农民互动中村民自治的定位  37-45
  (一) 自治层级中的村民自治  37-38
  (二) 村民自治的理想状态和现实定位  38-45
    1. 民主视角中的村民自治  39-41
    2. 行政与自治关系中的村民自治  41-42
    3. 区别于村自治的村民自治  42-45
三、国家与农民互动中村民自治的不平衡分析  45-61
  (一) “乡政”与“村治”的博弈  45-49
    1. “乡政”与“村治”的应然模式  46-47
    2. “乡政”与“村治”的不平衡  47-49
  (二) 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博弈  49-51
    1. “两委”的应然状态  49-50
    2. “两委”运作中的不平衡  50-51
  (三) 不平衡的原因  51-57
    1. “乡政村治”和“两委”两对矛盾体现了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矛盾  51-53
    2. “乡政村治”和“两委”两对矛盾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冲突  53-57
  (四) 不平衡的症结  57-61
四、国家与社会合理互动中村民自治的未来  61-72
  (一) 解决乡村治理结构矛盾的模式设想及评价  61-65
    1. 县政·乡派·村治模式  61-62
    2. 乡派镇治模式  62
    3. 乡派镇政模式  62
    4. 乡镇自治模式  62-63
    5. 乡治·村政·社有模式  63-65
  (二) 国家与农民互动中农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65-72
    1. 多“予”少“取”,平衡国家与农民的“取”与“予”  67-68
    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68-69
    3. 协调乡村关系,避免“乡政”侵权  69
    4. 有进有退,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领导  69-70
    5. 大力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提供自治的文化基础  70
    6. 大力发展地区经济,以发展促稳定  70-72
结语  72-73
参考文献  73-76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6-77
后记  77

相似论文

  1.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2. 村民参与与村庄发展关系研究,D422.6
  3. 村民自治制度下村干部的角色研究,D422.6
  4.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村民自治组织主体地位的研究,F299.2
  5. 论佛山“民主法治村”工程助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之途径,D927
  6. 博尔通古乡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7.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法律对策,D422.6
  8. 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C912.82
  9. 制度安排与制度运作的背离及调适,D422.6
  10.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422.6
  11. “4+2”工作法:税费改革背景下的民主管理机制创新,F812.42
  12. 我国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研究,D422.6
  13.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农民利益表达与实现途径研究,D422.6
  14. 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问题探究与建设路径,D422.0
  15. 我国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D921.8
  16. 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对接性研究,D422.6
  17. 村民自治权的公法规制,D921.8
  18. 村民自治背景下村民选举参与研究,D422.6
  19. 西藏村民自治研究,D422.6
  20. 缺失与回归——论村民委员会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D921.12
  21.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务公开研究,D42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