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地缘文化政治与跨媒介陈述

作 者: 罗莎
导 师: 唐小林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半生缘》 电影改编 地域文化政治 跨媒介陈述
分类号: J90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9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电影感”,吸引众多电影创作者对其作品进行改编,其中香港导演许鞍华在香港社会两次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时期分别两次改编其作品,即《倾城之恋》(1984)与《半生缘》(1997)。两部改编电影的研究虽小有成果,但总体缺乏深度严谨性。本文采用米歇尔·福柯“陈述”理论和地域文化政治视角对两次改编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编研究新的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由许鞍华与张爱玲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和评价入手,说明本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及其研究对象择取之合理性,并陈述论文力求创新之处。正文分为四章。电影改编研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由“忠实与否”的价值判断逐渐转向“变动原因”分析,“陈述”被引入电影改编研究。许鞍华执导的《倾城之恋》以港人身份重现旧时香港的立场选择,及其在一片恐慌的香港社会中提供的具有乐观前瞻之姿却又不免徘徊于家国认同与殖民者认同之间的尴尬与迷惘,在影片进行“城”、“人”、“战争”三者陈述时的选择中表露无遗。小说《半生缘》作为张爱玲“时间意识”的一次文本实践,在改编成为电影后更多喻示着香港社会“怅然若失”的心态,在香港回归中国之时,以一曲命运挽歌的形式表达身世之惑。两次改编,定位不同,不论为历史所淹没的《倾城之恋》,或以阐释小说意境气氛为重的《半生缘》,都无从回避特定社会话语空间的影响,并进而呈现在陈述行为的变更之上。在这个深层影响之外,因表达途径的差异而产生的意义流变,也是跨越异质媒介之时必然面对的结果。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2
第一章 作为陈述的电影改编  12-18
  第一节 电影改编研究概观  12-15
  第二节 “陈述”与地缘文化政治视角  15-18
第二章 张爱玲与电影  18-26
  第一节 “张爱玲考验”  18-19
  第二节 电影之于张爱玲:迷恋与融合  19-26
第二章 《倾城之恋》:“我城”的历史想象与重构  26-40
  第一节 回顾“倾城”  26-31
  第二节 重构“我城”  31-40
第三章 《半生缘》:时间文本与时代影像  40-55
  第一节 小说《半生缘》:时间意识的文本实践  40-45
  第二节 电影《半生缘》:时代的影像寓言  45-55
第四章 文学与改编:起点或标准  55-66
  第一节 异质媒介:两种“看见”  55-61
  第二节 坐标的位移:陈述与时空  61-66
结语  66-68
主要参考文献  68-71
后记  71-72
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2

相似论文

  1. 文学的影像诠释—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审美转换,J905
  2. 政治·历史·战争—十七年电影改编策略研究,J905
  3. 建国后三代导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电影改编,J905
  4. 影像与文字的协商——《呼啸山庄》电影改编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变化,H315.9
  5. 透过这华丽的面纱,I712.074
  6. 从《傲慢与偏见》看文学电影改编之文化意义,I561
  7. 海明威小说中的“影像化叙事”研究,I712.074
  8. 从小说艺术到电影世界的转换,J905
  9. 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电影改编,J905
  10. 张爱玲:从小说到电影,I207.42
  11. 从文字到光影的嬗变——现代小说经典与电影改编研究,I207.42
  12. 论奥利维尔与阿尔莫雷达对《哈姆雷特》的文学挪用,I561.073
  13. 理论困惑中的误读,J905
  14. 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研究,J905
  15. “生育”母题的影像再现,I561.074
  16. 大众文化的回归,I561.073
  17. 王朔小说电影改编后的主题定位,J905
  18. 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J905
  19. 从文学到电影,J905
  20. 电影改编视阈下的《傲慢与偏见》,J905
  21. 作为翻译的电影改编,H315.9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艺术创作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