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蛋白核小球藻固定高浓度CO_2的试验研究

作 者: 杨启鹏
导 师: 岳丽宏
学 校: 青岛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高浓度CO2 CO2固定 光合效率
分类号: X1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由此所排放出的含高浓度CO2(体积浓度>5%)气体对环境影响严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脚步。因此如何处理此类气体不仅关系到了社会发展,而且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利用微藻光合作用固定CO2,不仅可以有效减少CO2的排放量,而且微藻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能源等方面,因此微藻固碳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lidosa)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试验数据,通过对不同条件(如温度、光照等)下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情况的研究,计算出蛋白核小球藻对高浓度CO2的固定速率,确定蛋白核小球藻固定高浓度CO2的适宜条件,并进行相关机理分析。试验中的每一步都以前一步试验得出的最优条件为前提,最终结论如下:1)控制CO2浓度(%,v/v)范围在0.035%—100%之间。当CO2浓度为10%时,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达到最大。随着CO2浓度进一步加大,固碳速率逐渐降低,但在CO2浓度为100%时,蛋白核小球藻仍然可以存活。2)控制初始接种浓度(吸光度值)范围在0.082—0.641之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0.341时,固碳速率达到最大,随后缓慢下降。3)控制环境温度范围在20℃—50℃之间。温度为25℃—30℃时,蛋白核小球藻有较大固碳速率,其中在温度为25℃时达到最大;当温度达到50℃时,蛋白核小球藻不能正常生长,培养的第二天,藻细胞死亡。4)控制气流速度在100ml/min—1500ml/min之间。固碳速率在气流速度为1000ml/min时达到最大。另外设置搅拌速度为200r/min,结果显示搅拌可以大幅度提高低气流速度(100ml/min、500ml/min)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固碳速率。5)控制藻液初始pH值范围在3—7之间。当初始pH值在5—7之间时,蛋白核小球藻的固碳速率较大,并且当初始pH值为6时达到最大;当初始pH值为3时,微藻死亡。6)控制光强范围在3000lux—90000lux之间。光强在3000lux—8000lux之间时,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较低;光强为20000lux时,固碳速率明显增大,并在光强为25000lux时达到最大值;光强超过90000lux,蛋白核小球藻不能正常生长,培养的第二天藻细胞死亡。7)控制三种氮源:NaNO3、NaNO2、NH4Cl。结果显示当NaNO3作为唯一氮源时,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最高;另外设置NaNO3浓度在0—10g/L之间,结果显示当NaNO3浓度为5g/L时,微藻固碳速率最大,随后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综上所述,在本试验中,蛋白核小球藻固定高浓度CO2的适宜培养条件如下:CO2浓度:10%;初始接种浓度:0.341;环境温度:25℃;气流速度:1000ml/min;藻液初始pH值:6:光照强度:25000lux;氮源种类及浓度:NaNO3、5g/L。在适宜培养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的最大固碳速率为4.478 gCO2/L·d。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第一章 绪论  12-21
  1.1 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危害  12-14
    1.1.1 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12
    1.1.2 二氧化碳的危害  12-14
  1.2 二氧化碳的处理工艺  14-18
    1.2.1 物理法  14-16
    1.2.2 化学法  16
    1.2.3 生物法  16-18
  1.3 微藻固定高浓度CO_2技术的研究现状  18-19
  1.4 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9-21
    1.4.1 课题来源  19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9-20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20-21
第二章 微藻固定CO_2的研究机理、材料与方法  21-35
  2.1 微藻对CO_2的固定机理  21-26
    2.1.1 水体中CO_2存在形式  21-22
    2.1.2 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22-23
    2.1.3 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传递  23-24
    2.1.4 CO_2的固定  24-25
    2.1.5 呼吸代谢过程  25-26
  2.2 试验材料  26-28
    2.2.1 藻种来源  26
    2.2.2 试验所需试剂溶液  26-27
    2.2.3 试验所需气体及试验装置  27-28
  2.3 试验计算方法  28-31
  2.4 试验设计  31-35
    2.4.1 藻种预培养  31
    2.4.2 CO_2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1
    2.4.3 初始接种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1-32
    2.4.4 环境温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2
    2.4.5 气流速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2-33
    2.4.6 藻液初始pH值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3
    2.4.7 光照强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3
    2.4.8 氮源成分及氮源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3-35
第三章 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试验测定  35-74
  3.1 CO_2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35-41
    3.1.1 CO_2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35-37
    3.1.2 CO_2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的影响  37-38
    3.1.3 CO_2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38-39
    3.1.4 讨论分析  39-41
    3.1.5 小结  41
  3.2 初始接种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41-45
    3.2.1 初始接种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41-43
    3.2.2 初始接种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的影响  43
    3.2.3 初始接种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43-44
    3.2.4 讨论分析  44-45
    3.2.5 小结  45
  3.3 环境温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45-50
    3.3.1 环境温度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45-47
    3.3.2 环境温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的影响  47-48
    3.3.3 环境温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48
    3.3.4 讨论分析  48-49
    3.3.5 小结  49-50
  3.4 气流速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50-57
    3.4.1 通气气流速度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50-51
    3.4.2 通气气流速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的影响  51-52
    3.4.3 通气气流速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52
    3.4.4 搅拌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率、固碳速率及光合效率的影响  52-55
    3.4.5 讨论分析  55-56
    3.4.6 小结  56-57
  3.5 藻液初始pH值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57-61
    3.5.1 藻液初始pH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57-58
    3.5.2 试验过程中pH的变化  58-59
    3.5.3 初始pH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的影响  59
    3.5.4 初始pH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59-60
    3.5.5 讨论分析  60-61
    3.5.6 小结  61
  3.6 光照强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61-66
    3.6.1 光照强度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61-63
    3.6.2 光照强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速率的影响  63-64
    3.6.3 光照强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64
    3.6.4 讨论分析  64-66
    3.6.5 小结  66
  3.7 氮源成分及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66-74
    3.7.1 氮源成分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66-69
    3.7.2 氮源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固碳效果的影响  69-72
    3.7.3 分析讨论  72-73
    3.7.4 小结  73-74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74-77
  4.1 结论  74-76
  4.2 建议  76-77
参考文献  77-8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82-83
致谢  83

相似论文

  1. 高浓度CO2对切花瓶插寿命影响及荷花杂交生殖障碍研究,S682.11
  2. 功能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固定CO2中的应用,X701
  3. 藻类荧光对重金属毒性响应规律的研究,X173
  4. 富油斜生栅藻固定CO_2的试验研究,X173
  5. 利用污水污泥和高浓度二氧化碳培养海洋微藻技术研究,X703
  6. 固体废物焚烧飞灰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研究,X701
  7. 条斑紫菜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光合效率比较研究,S917.3
  8. 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对小球藻的毒性作用研究,X173
  9. 可利用城市污水培养的高脂肪藻种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X703.1
  10. 微生物絮凝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研究,TU991.2
  11.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毕氏海蓬子叶绿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Q942
  12. 三甲基氯化锡对三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X174
  13. 典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毒性效应及机制,X171.5
  14. 紫外线诱变选育耐高浓度CO_2的微藻及不同株系的rbcL基因序列差异性分析,Q933
  15. 高密度高品质蛋白核小球藻制备工艺的优化及初步放大,TQ936.2
  16. 大面积PVAm/PS复合膜的制备及其CO_2分离性能研究,TB383.2
  17. 煤粉在O_2/CO_2气氛下燃烧烟气换热特性研究,TK124
  18. 环境胁迫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X173
  19. Rac-异丙甲草胺及其S-对映体的生态毒性作用的手性差异性研究,X173
  20. 营养和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产氢的影响,Q948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