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滨藜亚科的地理分布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作 者: 卓立
导 师: 尹林克
学 校: 新疆农业大学
专 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关键词: 滨藜亚科 地理分布格局 特征 区系地理成分 核rDNA ITS基因序列 亲缘关系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为研究对象,用植物地理学的方法,以种(species)为研究单元,研究了该亚科各个属内种的地理分布格局特征区系地理成分以及在国内主要省区间的分布状况。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构建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系统发育树,探清各分类群体间可能的亲缘关系,为城市绿化选择引种植物以及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属于温带成分的种有19个,多分布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属于亚热带成分的种有3个,分别是匍匐滨藜(Atriplex repens Roth)、海滨藜(Atriplex maximowicziana Makino)和大洋洲滨藜(Atriplex nummularia Lindl.),它们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沿海一带。属于青藏高原成分的种有4个,分别是小果滨藜(Microgynoecium tibeticum Hook. f.)、平卧轴藜(Axyris prostrata L.)、垫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ompacta (Losina-Losinskaja) Grubov)和单性滨藜(Archiatriplex nanpinensis G. L. Chu),它们主要分布在2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特有现象明显。单性滨藜属(Archiatriplex G. L. Chu)和小果滨藜属(Microgynoecium Hook.f.)为亚洲特有属,心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ewersmannia (Stschegleev ex Losina-Losinskaja) Grubov)、白滨藜(Atriple cana C. A.Mey)、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等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第二,区系成分古老与年轻并存。既有单性滨藜(Archiatriplex nanpinensis G. L. Chu)、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 (Linn.) Gueldenstaedt)等古老成分,也有垫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ompacta (Losina-Losinskaja) Grubov)等年轻成分。第三,具有典型的温带干旱荒漠分布性质。大部分滨藜亚科植物属于温带成分,它们成为荒漠、戈壁地带的优势种或建群种。第四,与中亚区系关系密切。中国滨藜亚科植物有82.14%的种分布在新疆,42.86%分布在甘肃,有18个种是与中亚共有的种。对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不形成一单系类群,但亚科内的滨藜属、轴藜属和驼绒藜属分别形成单系。第二,藜属是多系类群,并且与滨藜属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三,不支持将中国滨藜属内部再划分出Obione C. A. Mey这一类群。本研究将中国滨藜属拟分为两个部分:Atriplex 1与Atriplex 2。第四,研究确定了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个别属间的系统位置关系。小果滨藜属的小果滨藜(Microgynoecium tibeticum Hook. f.)是藜属向滨藜属过渡的一个种。驼绒藜属(Krascheninnikovia Gueldenstaedt)内种的分化大,该属与轴藜属关系密切,但与滨藜属的关系较远。第五,探明了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与国外滨藜亚科植物的关系。实验选取的国外9种滨藜属植物与Atriplex 2分支上中国的种关系密切。这为滨藜亚科植物的引种栽培提供了分子证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第1章 引言  7-22
  1.1 选题背景  7-9
  1.2 研究目的  9-10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0-21
  1.4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1-22
第2章 中国滨藜亚科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22-32
  2.1 研究方法  22
  2.2 中国滨藜亚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特征  22-25
  2.3 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的统计分析  25-26
  2.4 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种的区系地理分析  26-27
  2.5 中国滨藜亚科植物地理分布特点  27-32
第3章 中国滨藜亚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32-50
  3.1 材料与方法  32-39
  3.2 结果与分析  39-50
第4章 结论  50-53
参考文献  53-59
致谢  59-60
作者简历  60

相似论文

  1.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路面浅层病害的自动检测算法研究,U418.6
  2. 东北满族民居的文化涵化研究,TU241.5
  3. 多厅影院空间架构研究,TU242.2
  4. 钢在建筑中的技术表现力研究,TU-0
  5.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6. 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复合型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的研究,TM461
  7. 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粮食市场区位分布及其等级研究,K291
  8.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9. 高频雷达信号电离层污染及时频分析方法研究,TN958.93
  10. 多重ANN/HMM混合模型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TN912.34
  11. 空间目标ISAR成像仿真及基于ISAR像的目标识别,TN957.52
  12. 用于检索的人脸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研究,TP391.41
  13. 基于用户兴趣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与实现,TP391.41
  14. 基于三维重建的焊点质量分类方法研究,TP391.41
  15. 基于句法特征的代词消解方法研究,TP391.1
  16. 基于特征的软构件建模方法及其在VMI管理系统中的应用,TP311.52
  17. 胆囊炎和肾病综合症脉象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研究,TP391.41
  18. Q学习在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中的应用,TP391.41
  19. 森林防火系统中图像识别算法的研究,TP391.41
  20. 统计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词对齐及相关融合策略研究,TP391.2
  21. 直推式支持向量机研究及其在图像检索中的应用,TP391.4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