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

作 者: 刘玉静
导 师: 朱宏斌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农业 科技文化 交流
分类号: S-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清时期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之地位与影响。一方面,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农学著作要超过之前所有农学著作的总和,农学思想也日臻完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经验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在繁荣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明王朝为了宣扬国威,使众多小国来“天朝大国”朝贡,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更为频繁,这也为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契机。传统的中日、中朝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交流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引进大量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园艺作物,通时很多优秀的中国作物传到了美洲。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也随之传来,而中国传统的农学著作也被介绍到了西方国家。这一时期对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特点等都与明清以前的朝代有很大区别,中外文化科技交流发生了逆转,中国由输出国变为输入国,其交流规模之大、影响之大是空前的,因此是全局的、整体的。而中西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西方农业科技之发展也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文主要是从农业史之角度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其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主要从中外农业科技交流的背景入手,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可创新之处。第二章: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基础和背景。各时期的文化交流都是与本时期的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农业科技也发展到了顶点。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均生活水平仍然没有多少变化,新增的粮食产量被新增的人口所抵消,所以引进新的物种和先进的技术势在必行。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也有一些波折,但仍然阻挡不了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进行。第三章:与东亚诸国的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在明代以前陆上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逐渐增多,海上丝路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海上丝路中国得以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甚至欧洲的国家进行科技文化交流。日本和朝鲜是中国的邻国,在这一时期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大量的农书传至日本朝鲜,这一时期中日、中朝朝贡贸易仍然是主流,但民间贸易,如貂皮、水獭皮、鞍马等其他农产品的贸易在边境也很繁荣。第四章:美洲作物的引进。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通过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等引进了大量的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等,还引进了很多经济作物,如花生、棉花和烟草等,以及其他的一些农作物。这些作物的引进使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改变,产量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章: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多。西方一大批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来到中国来传教。他们带了大量的书籍,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茶文化,儒家思想也传到了欧洲。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第六章:整体认识。这一时期的对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与以往的有所不同。在明代以前中国对外交流主要以零星的产品的输出为主。这一时期的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是大规模的引进,如美洲作物的引进,西方最新科技文化知识的引进等,因此具有整体性和输入性的特征。这对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等等都是不无裨益的。但也有缺憾:这一时期的中国没有和日本一样借着西方工业革命的东风走向现代化,即李约瑟先生所提出的难题。这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从中以求得到启迪。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导言  11-18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3
    1.1.1 选题的目的  11-12
    1.1.2 选题的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6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3-15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5-16
    1.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6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7
    1.3.1 研究思路  16
    1.3.2 研究方法  16-17
  1.4 创新之处  17-18
第二章 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基础和背景  18-25
  2.1 明清时期的经济基础与条件  18-19
    2.1.1 社会经济总体形势  18
    2.1.2 农业经济的高水平陷阱现象  18-19
  2.2 社会基础与条件  19-20
    2.2.1 政治形势  19
    2.2.2 人口激增及其影响  19-20
  2.3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完全成熟  20-23
    2.3.1 农业科技的完全成熟  20-21
    2.3.2 农书及农学思想  21-23
  2.4 国际环境  23-25
    2.4.1 明清时期的世界形势  23
    2.4.2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3-24
    2.4.3 明清对外观念与政策的波折  24-25
第三章 与东亚诸国的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25-33
  3.1 中朝交流  25-27
    3.1.1 中朝关系  25-26
    3.1.2 中朝农业科技交流  26
    3.1.3 中朝农书交流  26-27
  3.2 中日交流  27-31
    3.2.1 中日关系  27-28
    3.2.2 中日农业科技交流  28
    3.2.3 中日农书交流  28-31
  3.3 与东南亚诸国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31-33
    3.3.1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31-32
    3.3.2 中国与东南亚农业科技交流  32-33
第四章 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33-38
  4.1 西方农业科技的转型  33-34
  4.2 明清时期中西关系  34
  4.3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西传  34-36
  4.4 西方科技文化的东渐  36-38
第五章 美洲作物的引进  38-47
  5.1 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影响  38-43
    5.1.1 玉米的引种及其传播  38-39
    5.1.2 番薯的引进及传播  39-41
    5.1.3 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产生的影响  41-43
  5.2 经济作物的引入及其影响  43-46
    5.2.1 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本土化  43-44
    5.2.2 烟草的传入、传播及其本土化  44
    5.2.3 经济作物传入后产生的影响  44-46
  5.3 园艺作物的引进、本土化及影响  46-47
第六章 宏观审视  47-53
  6.1 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特点  47-49
    6.1.1 整体性和输入性  47-48
    6.1.2 过渡性  48-49
  6.2 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地位及影响  49
  6.3 缺憾及启迪  49-53
结语  53-54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辞  56-57
作者简介  57

相似论文

  1. 交流永磁电机的驱动策略对损耗影响的研究,TM351
  2.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S-0
  3. 新中国对非洲的文化外交研究,D822
  4.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5.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X52
  6. 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X592
  7.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研究,F320.1
  8. 淮南市农民增收对策研究,F323.8
  9.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10. 金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F320.1
  11.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F320.1
  12. 寿光市信息农业发展研究,F320.1
  13. 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S126
  14.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15. 温州市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研究,D422.6
  16.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研究,G718.5
  17. 淮安市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725
  18. 明清时期我国公私藏书楼造景艺术探析,G259.29
  19. 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X592
  20. 盐城市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0.1
  21.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一般性理论 > 农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