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认同的变迁

作 者: 李世敏
导 师: 吴理财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政治社会学
关键词: 社区认同 现代性 社区社会化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3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来关于农村共同体解体、社区认同式微的声音越来越多,本文拟从变迁的视角,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的描述来刻画社区认同日渐衰败的过程。本文立论的前提假设,传统的农村社区认同并没有因为激进性、革命性的政治和文化运动而销声匿迹。土地的家庭承包也只是为农村社区认同的式微提供了一个最初的制度基础、一个起点、一个启动的助推力,真正随后继续领跑并拖垮社区认同的是现代性的全面扩散。本文选取了现代性的三个维度来论述农村社区认同的变迁。首先是市场化,它使得村庄由封闭走向开放,村民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实现商品化;其次是工业化,它使得村庄由静止走向流动,村庄界限因各方面的突破而模糊化;再次是民主化,它使得村庄从“专制”走向“无序”,村庄在权威的丧失中不断分化、破碎化。现代性这种多维度、立体性的冲击,最终导致村庄“社区社会化”。村庄“社区社会化”的结果是,一方面村民的活动越来越社会化,而另一方面村民的活动单位越来越原子化。在公共生活方面,公共性日渐失散、公共舆论弱化、村庄信任下降;在私人生活方面,更加强调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隐私。村庄的公共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断裂,村民片面地追求权利而忽视义务。最后指出,重构农村社区认同,应该走组织化道路,通过村民在组织中的公共活动,培养团结合作、权利义务对等的公共意识、公共规则,从而重构新型的农村社区认同。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8
导论  8-21
  一、研究缘起  8-9
  二、文献梳理  9-17
  三、研究方法  17-18
  四、个案介绍  18-21
第一章 土地承包:"合"到"分"  21-26
  一、公共性无处不在的人民公社  21-22
  二、从"集体"到"家族"  22-24
  三、都是"承包到户"惹的祸?  24-26
第二章 市场化:封闭到开放  26-34
  一、从基本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  26-30
  二、传媒与传播  30-31
  三、社会分化  31-34
第三章 工业化:静止到流动  34-44
  一、交通道路  34-35
  二、工厂与煤矿  35-36
  三、社会流动  36-41
  四、机械化  41-44
第四章 民主化:"专制"到"无序"  44-49
  一、草根民主之前的李村  44-45
  二、村民自治进入后的空欢喜  45-47
  三、村治失范下的无政府  47-49
第五章 社区社会化:小社区到大社会  49-64
  一、农村社区的持续裂变  49-53
  二、村庄公共舆论的式微  53-57
  三、村庄社区认同的衰落  57-59
  四、农村社区的社会化  59-64
结论  64-69
  一、社区的未来走向:持续陷落抑或走向重构?  64-66
  二、重构社区认同:重构而不是回归  66-67
  三、学者的暗示  67-69
参考文献  69-72
后记  72-73

相似论文

  1.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2.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3. “从梦中唤醒世界”,B089
  4.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5.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6.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7. 现代性视阈中人的发展代价,B038
  8.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9. 现代化境遇中的民间智慧,I207.7
  10.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11. 从挥之不去的“无聊”之病试观波德莱尔“现代性”之一百五十年,I565
  12. 爱伦·坡作品现代性的分析,I712
  13.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909.2
  14.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当代启示,D61
  15. 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D61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A811
  17. 晋南农民现代化研究,F327
  18. 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C912.82
  19. 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与国家,G239.29
  20. 现代性视域下企业文化发展研究,F270
  21. 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B83-0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