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潘多拉的魔盒

作 者: 徐芳芳
导 师: 杜宁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杜拉斯 后殖民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作为一个多才型作家,其作品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在断裂、重复的语词之间嵌入罪恶的种种形式,如战争、疯狂、死亡、禁忌、欲望、毁灭等。但她绝不是为了写罪恶而写罪恶,本文就尝试以后现代思潮的蓬勃发展为背景,而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以及存在主义理论为先锋,从其作品中提取她对人类本性、世界现状和存在本身的思考,力争使空洞的纯理论具有现实的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触杜拉斯的深层内心世界以体会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优秀。导言部分主要简述了后现代思潮的蓬勃发展,并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以及存在主义理论如何在杜拉斯作品中体现得最充分做了简要论述。正文部分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章题为“名义与悖论:错位的殖民记忆”,主要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相关观点,透视杜拉斯作为一个有着混杂身份的作家在行文过程中表现出的两面性。她一面是不自觉地把种族优越感外化,并将这种优越感带到对殖民主义的赞扬中,一面是残酷的现实使她更多地把殖民的罪恶用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恰恰从正反两方面使后殖民主义有了现实依托而更加立体可感。第二章题为“禁忌与释放:张扬的女权主义”,以女权主义为基石,探讨在权力的微观运作之下被视为“禁忌”的三种形式,即写作、疯狂和性异常。第三章题为“毁灭与重生:两难的存在命题”,探讨在为正统所不齿的女人欲望和与重生相悖的死亡之中,杜拉斯是如何为生命寻找意义,又是如何试图超越荒诞而不知疲倦的。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尝试对杜拉斯的作品何以充满罪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从而更进一层地理解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在为自己为别的女人更是为全人类寻找存在的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导言  7-13
第一章 名义与悖论:错位的殖民记忆  13-23
  一、文化身份与定位  14-18
  二、殖民记忆与觉醒  18-23
第二章 禁忌与释放:张扬的女权主义  23-37
  一、文字的力量:女人写作  24-28
  二、野性的呼喊:女疯子  28-31
  三、索多玛之罪:性异常  31-37
第三章 毁灭与重生:两难的存在命题  37-48
  一、倔强的欲望  38-43
  二、死亡的哲学  43-48
结语  48-51
参考文献  51-5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53-54
后记  54

相似论文

  1. 杜拉斯作品《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及《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里的情人分析,I565
  2. 论谢耀《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人物性取向的意义,I712
  3. 拉康欲望理论视域中的《情人》解读,I565.074
  4. 论杜拉斯后期创作的心态,I565
  5. 论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创作中的缺失主题,I565
  6. 杜拉斯作品中的亚洲形象,I565
  7. 杜拉斯文本的“空间叙述”研究,I565.074
  8.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H059
  9. 美军女性地位变迁研究,E712
  10. 试论人性的黑暗,I561.074
  11. 美国现代戏剧中的他族观:《琼斯皇》中的黑人观与《乔·特纳来了又走了》中的白人观,I712.073
  12. 双向的误读:杜拉斯与中法文学,I565.074
  13. 论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国情人”形象,I565.074
  14. 谁是谁的柏油孩子?,I712.074
  15. 寻找心灵的家园,I565.07
  16. 以自然和传统的态度审视人类世界,I561.074
  17. 身体书写与视觉建构,I565
  18. 沉默—反抗—融合,I712
  19. 杜拉斯与陈染叙事言语之比较,I207.42
  20.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歌剧发展研究,J82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