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颜色分型鲜红斑痣畸形血管的形态学初步研究

作 者: 曹梁
导 师: 李勤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鲜红斑痣 血管 形态学测量
分类号: R758.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通过对不同颜色分型的鲜红斑痣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光镜下观察不同分型鲜红斑痣的组织病理变化,对病理图像进行计算机分析,测量不同颜色分型鲜红斑痣畸形血管的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血管深度、最大血管深度、数密度等血管参数,探讨不同临床表现鲜红斑痣畸形血管的形态学差异,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时采用不同的激光参数,提高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鲜红斑痣病人中,将两名以上主治医师肉眼观察结果与CM-2600d分光测色仪测到的a*值相结合,据此对所有患者按病灶区颜色不同分为四型:粉红型(I型)、鲜红型(II型)、紫红型(Ⅲ型)及紫红伴结节或增厚型(Ⅳ型)。每型随机选择10例,均未做任何治疗,病灶全部位于面部或颈部。另在4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10例病灶对侧面颈部正常皮肤组织。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手术刀垂直于病灶采集病灶区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及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HE染色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重点观察畸形血管。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测量以下血管参数: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血管深度、最大血管深度,并根据体视学原理计算出数密度。各组数据以(x±s)表示,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性别构成检验选用精确概率法,年龄构成检验选用秩和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组织学检查:HE染色可见表皮层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呈群集扩张状。随着病变颜色加深,血管数目增多,直径增大,部分扩张毛细血管延及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含红细胞充盈的毛细血管增多:内皮细胞成熟但不增生。免疫组化检查:Ⅷ因子标记的血管阳性染色示真皮浅、中层可见大量染色呈棕褐色的毛细血管.大部分呈扩张畸形。计算机图像分析:粉红型、鲜红型、紫红型及结节增厚型PWS实验组扩张毛细血管的直径(μm)分别为:55.39±2.74、94.55±2.13、133.85±11.51、171.07±13.75;最大毛细血管深度(mm)分别为:0.51±0.07、0.61±0.16、0.72±0.11、0.87±0.18:平均毛细血管深度(mm)分别为:0.40±0.10、0.43±0.21、0.52±0.08、0.62±0.12;数密度(/mm2)分别为:15.87±0.07、19.14±1.09、22.39±3.10、25.33±2.84。正常对照组的毛细血管直径(μm)为14.23±0.85、最大毛细血管深度(m)为0.51±0.17、平均毛细血管深度(mm)为0.40±0.14、数密度(/mm2)为6.70±0.34。其中平均血管直径和数密度在不同临床表现组有显著性差异:正常组与粉红组的最大血管深度,正常组与粉红组、正常组与鲜红组以及粉红组与鲜红组的平均血管深度无统计学差异,其它各临床表现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随着鲜红斑痣病灶区颜色加深,患者年龄逐渐增大,病灶区血管直径、数密度、最大深度,平均深度亦逐渐增加;粉红型和鲜红型PWS病灶区血管分布位置较浅,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和数目增多;紫红型和结节增厚型PWS病灶区血管分布位置较深,血管扩张明显,单位空间内血管数目增多。随着病灶区颜色加深,临床激光治疗时可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器,适当增加脉宽和能量密度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15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5-33
  一、材料与方法  15-20
  二、实验结果  20-29
  三、讨论  29-32
  四、结论  32-33
第三部分 结语  33-35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35-40
第五部分 附录  40-49
  综述  41-49
第六部分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R687.2
  2.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3. 内皮素-1、胰岛素抵抗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R743.3
  4.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对性成熟前小鼠卵泡及其血管发育的影响,S865.13
  5.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血管管径自动测量技术,R310
  6.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与猪血管内皮细胞互作蛋白筛选,S852.611
  7.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对性成熟小鼠卵泡及其血管发育的影响,S852.2
  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R816.1
  9. MMP-2、VEGF和Ki-67的表达与脑胶质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R739.41
  10. Angiopoietin-1对高糖培养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R587.2
  11. 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R654.3
  12.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23例诊治分析,R657.2
  13. 大鼠颅内外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R743.3
  1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临床分析,R743.3
  15.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544.1
  16. β-榄香烯对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与血管形成的相关性研究,R734.2
  17.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18. 外加低压稳恒直流电场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541.4
  19. 长期高盐饮食诱导Wistar大鼠血管重构的机制及替米沙坦干预,R544.1
  20. 常规化疗联合节拍化疗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R737.9
  21. 颅脑肿瘤血管异质性的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的联合应用研究,R739.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先天性皮肤病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