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固镇县耕地地力评价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 者: 曹阿翔
导 师: 何方
学 校: 安徽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GIS SPSS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98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耕地地力评价就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数据,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对研究区域的耕地地力分等定级;从而对耕地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给予实时、准确的报告并提出改良利用措施;对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治理或修复退化、沙化以及受污染的土壤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决策者、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决策支持,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来源于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本研究以固镇县为例,按照国家规定的层次分析法完成该县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利用ArcGIS9.0和MapGIS7.0等GIS软件作为空间数据处理工具,在Excel、Access数据统计分析等应用软件中处理属性数据,借助于扬州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完成了该县的耕地地力评价项目。同时又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进行了评价,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结果的不同点并进行分析,期望得到淮北平原地区适用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数学上处理降维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于SPSS软件对该县的耕地地力情况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用产量来校验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对区域变化比较以及面积对比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在区域分布上与产量图的拟合度明显高于主成分分析法。在耕地地力等级面积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也与实际产量划分地力等级的面积比较接近。由此可以得出,目前全国普遍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层次分析法比较适用于淮北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7
1 文献综述  7-22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8-13
    1.1.1 国外研究进展  8-10
    1.1.2 国内研究进展  10-11
    1.1.3 地理信息系统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11-13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3-14
  1.3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4-18
    1.3.1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则  14-15
    1.3.2 耕地地力评价的方法  15-18
  1.4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8-22
    1.4.1 指标体系的内容与建立原则  18-20
    1.4.2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20-22
    1.4.3 权系数确定方法  22
2 实例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  22-38
  2.1 研究区概况  24
  2.2 软硬件的准备  24-25
    2.2.1 硬件准备  24-25
    2.2.2 软件准备  25
  2.3 资料收集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25-26
    2.3.1 野外调查资料  25
    2.3.2 室内化验分析资料  25
    2.3.3 基础及专题图件资料  25
    2.3.4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5-26
    2.3.5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6
  2.4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评价信息的读取  26-28
    2.4.1 评价单元的划分  26-27
    2.4.2 评价信息的读取  27-28
  2.5 参评因素的选取及其权重确定  28-32
    2.5.1 参评因素的选取  28
    2.5.2 权重的确定  28-32
  2.6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2-35
    2.6.1 单因子评价模型的建立  32-34
    2.6.2 耕地地力等级的确定  34-35
  2.7 耕地地力等级及面积统计  35-38
    2.7.1 耕地地力等级  35-37
    2.7.2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37-38
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  38-53
  3.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及基本思想  38-39
  3.2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39
  3.3 评价单元评价信息的建立  39-40
  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40-48
  3.5 评价得分结果  48-51
  3.6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51-53
4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58
  4.1 分布区域变化对比分析  53-56
  4.2 面积变化对比分析  56-58
5 结论与展望  58-59
  5.1 结论  58
  5.2 展望  58-59
参考文献  59-63
致谢  63-64
作者简历  64
成果清单  64

相似论文

  1.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2. 基于GIS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G647
  3. 大连海域消防力量部署方案研究,U698.4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基于RS与GIS的漓江上游土壤侵蚀研究,S157
  6.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8.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9.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10. 初级阶段探矿权评估的价值要素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F426.1
  11. 基于GIS和模型的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研究,S-0
  12. 环境脆弱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区域布局研究,X321
  13.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14.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5.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16. 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S126
  17. 基于元数据的农田信息存储、管理和共享研究,S126
  18. GIS和地统计学应用于泸州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区管理技术研究,S158
  19. 浙江省金衢盆地典型土系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S159.2
  20. 古树名木综合价值评价研究,S788
  21.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