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对Cd耐受和富集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初探

作 者: 殷恒霞
导 师: 王文颖;徐进
学 校: 青海师范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超富集植物 龙葵 组培快繁  抗氧化酶 一氧化氮 脯氨酸 根系结构 mRNA差别显示
分类号: X1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龙葵(Solanum nigrm L.)是一种Cd超富集植物,为茄科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生长周期短、对Cd富集能力强,生物量较大,因此成为植物修复机理研究和应用的良好材料。本论文以龙葵为材料,(ⅰ)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快繁体系;(ⅱ)研究了Cd诱导的脯氨酸累积在龙葵响应Cd胁迫中的作用;(ⅲ)研究了NO在参与调节Cd诱导的龙葵根系构型变化中的生理机制;(ⅳ)采用DDRT技术,对龙葵Cd响应的基因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龙葵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取龙葵下胚轴和成熟叶片做外植体,研究了愈伤诱导、从生芽分化和生根诱导3个阶段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下胚轴外植体以6-BA 5mg/L+NAA 0.5 mg/L为宜,3周后愈伤诱导率达100%,增值系数为42;叶片外植体以6-BA 3mg/L+NAA 0.5 mg/L为宜,3周后愈伤诱导率达100%,增值系数为28。将再生芽切下,转移至1/2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7d后,生根率达100%。将生根苗移栽至蛭石:营养土1:1的基质中,4周后开花,约6周后收获种子。二、脯氨酸(Pro)在龙葵幼苗响应Cd胁迫中的作用机制Cd胁迫诱导了龙葵幼苗中Pro的累积。然而目前,我们对Pro在植物抗Cd胁迫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我们以龙葵再生苗和下胚轴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Pro对龙葵Cd胁迫下幼苗和愈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ro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细胞内总谷胱甘肽(total glutathione)的含量,降低了Cd胁迫下活性氧(ROS)的水平,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提高了龙葵幼苗和愈伤组织对Cd胁迫的耐受性,并促进了Cd累积。三、NO参与调节了Cd诱导的龙葵根系构型变化和Cd累积Cd处理促进了龙葵侧根形成和不定根的发生。我们发现Cd毒害诱导了龙葵根尖NO的累积,采用NO清除剂cPTIO处理后,Cd诱导的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明显受到抑制,并降低了Cd的累积,表明NO参与调节了Cd处理条件下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改变了根系的结构,从而扩大了根系吸收面积,改善了植株对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同时NO还参与调节了龙葵对Cd的吸收和累积。本研究为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四、龙葵Cd响应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初步分析采用DDRT技术,获得了7个Cd胁迫响应的差异表达片段。利用反northern印迹和半定量RT-PCR技术确认了这些基因在Cd胁迫下的差异表达模式。同源性分析揭示出其中5个差异表达的片段与茄科植物的钙调节蛋白CAM、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Glutamine合成酶、过氧化氢酶CAT和铁转运蛋白IRT有很高的同源性。对这些基因在植物响应Cd胁迫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缩略词表  7-11
第一章 绪论  11-22
  1.1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12-14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12
    1.1.2 典型的重金属污染对生物体造成的生态毒性效应  12-13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13-14
  1.2 植物修复技术概况  14-15
  1.3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  15-19
    1.3.1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概念和特征  15-16
    1.3.2 超富集植物对 Cd 的耐受与富集机制  16-19
      1.3.2.1 超富集植物对 Cd 的耐受与富集的生理生化机制  16-18
      1.3.2.2 超富集植物对 Cd 的耐受与富集的分子机制  18-19
  1.4 总结  19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9-21
  1.6 研究技术路线  21-22
第二章 龙葵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2-26
  2.1 实验材料  22
  2.2 实验方法  22-23
    2.2.1 外植体的消毒  22-23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和植株再生  23
    2.2.3 生根苗的移栽与管理  23
  2.3 结果与讨论  23-26
第三章 脯氨酸在龙葵响应胁迫中的作用机制  26-38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6-30
    3.1.1 外植体的消毒和愈伤组织的诱导  26
    3.1.2 胁迫处理  26-27
    3.1.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7-30
      3.1.3.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7-28
      3.1.3.2 Cd 含量的测定  28
      3.1.3.3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8-29
      3.1.3.4 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29
      3.1.3.5 根部活性氧(ROS)检测  29-30
      3.1.3.6 碘化丙啶(PI)染色  30
  3.2 结果与分析  30-36
    3.2.1 脯氨酸预处理增加了镉的吸收,促进了愈伤组织和再生芽的生长  30-34
    3.2.2 脯氨酸预处理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  34-36
  3.3 讨论  36-38
第四章 NO 参与调节了镉诱导的龙葵根系构型变化和CD 累积  38-46
  4.1 材料和方法  38-39
    4.1.1 植物材料和培养方法  38-39
    4.1.2 根部 NO 积累的检测  39
    4.1.3 Cd 含量的检测  39
  4.2 结论  39-45
    4.2.1 Cd 毒害抑制幼苗生长的同时导致根部NO 积累,侧根的形成  39-42
    4.2.2 外施 NO 能够增加龙葵对 Cd 的耐受性  42-43
    4.2.3 NO 在Cd 诱导的不定根的形成中的作用  43-44
    4.2.4 在 Cd 胁迫下 NO 能够增加 Cd 的累积  44-45
  4.3 讨论  45-46
第五章 龙葵幼苗镉响应基因的筛选鉴定和初步分析  46-57
  5.1 材料与方法  47-50
    5.1.1 植物材料,生长条件和胁迫处理  47
    5.1.2 植物总 RNA 的提取  47-48
    5.1.3 cDNA 模板的合成  48-49
    5.1.4 mRNA 差异显示(DDRT-PCR)  49-50
    5.1.5 差异表达基因的反 Northern 印迹分析  50
    5.1.6 ICP-MS 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含量  50
  5.2 结果与分析  50-55
    5.2.1 Cd 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和植物体内Cd 含量  50-52
    5.2.2 DDRT 和Northern 杂交  52-54
    5.2.3 cDNA 基因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54-55
  5.3 讨论  55-57
第六章 小结  57-59
  6.1 结论  57-58
  6.2 展望  58-59
参考文献  59-66
附录  66-70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0-72
致谢  72-74
个人简历  74-76

相似论文

  1. CRZ-1对小麦盐胁迫生长、叶绿素酶活性抑制及大田产量的影响,S512.1
  2. 牡蛎中重金属镉、铅的富集及脱除方法的研究,X174
  3.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4. 极端温度对佛手光合生理,抗氧化酶系及ROS的影响,Q945.78
  5. 镉、铬及铅在日本无刺楤木中积累、分配及其对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792
  6. 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对水分胁迫及污染物暴露的响应,X52
  7. 一些与生物相关分子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分析,X832
  8. 马铃薯甲虫脯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dsRNA的发酵生产,S435.32
  9. 外源NO在诱导水稻抗重金属Cd胁迫中的作用研究,S511
  10. 番茄对稀土的耐性及修复污染环境的潜力研究,S641.2
  11. 切花菊蚜虫抗性鉴定与机理探讨及LLA转基因研究,S682.11
  12.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苗期耐阴性研究,S682.11
  13. 萝卜镉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S631.1
  14.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团头鲂和建鲤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及抗氧化酶的影响,S917.4
  15. 镉胁迫及缺硫对水稻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的影响,S511
  16. 外加秸秆与柠檬酸对土壤中铜和镉有效性的影响,X131.3
  17. 血红素加氧酶-1参与水杨酸对镉诱导的紫花苜蓿根部氧化胁迫的调节作用,S541.9
  18.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黄瓜植株盐胁迫伤害的缓解及其生理效应研究,S642.2
  19. 不同砧木嫁接对番茄产量品质与苗期耐氯化钙的影响,S641.2
  20. 萝卜镉胁迫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S631.1
  21. 镉胁迫诱导拟南芥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变化的分子诊断,X17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