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品种(系)及杂交组合F_2籽粒戊聚糖含量的研究

作 者: 崔文礼
导 师: 姚大年;张文明;张平治
学 校: 安徽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小麦 戊聚糖 性状 F2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分别选用若干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同一生态环境下种植,测定了10个小麦品种籽粒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以及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分析了28个安徽小麦品种(系)的籽粒中戊聚糖含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综合评价供试安徽小麦品种(系)的戊聚糖含量与品质情况;选用了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138份,测定戊聚糖的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郑麦9405/皖麦19”杂交组合F2群体籽粒中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的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10个小麦品种(系)随机区组试验的籽粒戊聚糖含量和农艺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株高、穗长、总小穗数以及千粒重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得出总戊聚糖含量和株高、总小穗数、穗粒数呈正相关,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株高、穗长、不育小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株高、总小穗数、穗粒数呈正相关。2.28个安徽小麦品种(系)籽粒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35%、1.02%和6.33%,变异系数分别为11.56%、15.59%和13.22%,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占总戊聚糖含量的比例平均值为14.01%,蛋白质含量的分布范围是9.4%~16.4%,平均值为14.0%,变异系数为10.9%,相关分析得出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其中与硬度之间则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用欧式最长距离法对28个安徽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等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分为四类。3.138个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62%、1.08%和6.54%,变异系数分别为11.66%、18.98%和13.30%,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占总戊聚糖含量的比例平均值为14.15%;对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系)的戊聚糖含量分析得出,来源于苏、皖及长江流域麦区的戊聚糖平均含量较低,来源于豫、鲁及北方麦区戊聚糖平均含量较高,而国外品种(系)在戊聚糖平均含量上都低于国内品种(系);以戊聚糖含量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四类。4.小麦杂交组合“郑麦9405/皖麦19”335个F2植株的籽粒中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平均值分别为7 .04 %、1.07%和5.97%,变异系数分别为15.62%、17.92%和17.98%。总戊聚糖高于9.00%的有11株,低于5.00%的有14株;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高于1.70%的有6株;低于0.7%的有2株;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高于8.50%的有3株,低于3.50%的有5株。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文献综述  9-15
  1.1 戊聚糖的概念  9
  1.2 戊聚糖的分类  9-10
  1.3 戊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10
  1.4 戊聚糖含量的遗传变异  10-11
  1.5 戊聚糖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  11
  1.6 戊聚糖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11-13
    1.6.1 戊聚糖与籽粒硬度的关系  11
    1.6.2 戊聚糖与灰分和白度的关系  11
    1.6.3 戊聚糖与蛋白质的关系  11-12
    1.6.4 戊聚糖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关系  12
    1.6.5 戊聚糖与面包品质的关系  12
    1.6.6 戊聚糖与饼干糕点品质的关系  12-13
  1.7 戊聚糖影响小麦品质的机理  13-15
    1.7.1 粘度特性  13
    1.7.2 氧化交联特性  13
    1.7.3 吸水和持水特性  13
    1.7.4 酶解特性  13-14
    1.7.5 气体保持特性  14-15
2 引言  15-16
3 材料和方法  16-19
  3.1 供试材料  16
    3.1.1 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与农艺性状试验  16
    3.1.2 安徽若干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与品质性状试验  16
    3.1.3 不同来源地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分布情况试验  16
    3.1.4 小麦杂交品种戊聚糖含量在F_2 植株籽粒中分布情况试验  16
  3.2 戊聚糖含量测定  16-18
  3.3 农艺性状调查  18
  3.4 籽粒品质的测定  18
  3.5 统计方法  18-19
4 结果与分析  19-39
  4.1 10 个小麦品种戊聚糖含量与农艺性状关系的分析  19-21
    4.1.1 10 个小麦品种戊聚糖含量与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19
    4.1.2 10 个小麦品种戊聚糖含量分析  19-20
    4.1.3 10 个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20
    4.1.4 10 个小麦品种戊聚糖含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20-21
  4.2 安徽若干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与品质性状关系的分析  21-25
    4.2.1 28 个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分析  21-22
    4.2.2 28 个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  22-23
    4.2.3 28 个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23-24
    4.2.4 28 个安徽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24-25
  4.3 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分布分析  25-34
    4.3.1 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27-29
    4.3.2 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29-30
    4.3.3 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30-32
    4.3.4 138 个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的聚类分析  32-33
    4.3.5 不同地区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平均值的分布  33-34
  4.4 “郑麦9405/皖麦19”杂交组合F_2 植株籽粒中戊聚糖含量分析  34-39
    4.4.1 亲本郑麦9405 和皖麦19 的戊聚糖含量  34
    4.4.2 F_2 植株籽粒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34-36
    4.4.3 F_2 植株籽粒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36-37
    4.4.4 F_2 植株籽粒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37-39
5 讨论  39-43
6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50
致谢  50-51
作者简介  51-52
发表论文  52

相似论文

  1.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2.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3.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4.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3的克隆,S435.112.1
  5.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分析,S541.9
  6.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7. 猪BMP7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关联性分析,S828
  8. 猪BMP7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及其与繁殖性状关系的研究,S828
  9.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10.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2.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3.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14. 鸡CFL2基因遗传变异及其效应与表达的研究,S831
  15.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不同壳色选育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发育研究,S968.3
  16. 作物品种群体抗性性状基因座定位的新方法研究,S336
  17.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2的克隆,S435.112.1
  18.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9. 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S512.1
  20.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21.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