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别—苏鲁造山带混合岩的成因研究

作 者: 田志伟
导 师: 李红艳
学 校: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专 业: 地球化学
关键词: 混合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部分熔融 超高压变质作用
分类号: P5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壳的两大组成部分——洋壳和陆壳,由于在物质成分上的巨大差异,致使在板块汇聚边界的俯冲消减作用中,二者呈现截然不同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我们已经清楚,洋壳俯冲以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岛弧岩浆岩为特征。然而对陆壳的俯冲过程,我们尚处于探索之中。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在西阿尔卑斯和挪威西部的变质表壳岩中,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说明大陆地壳曾被俯冲到至少80km深的地幔内部,然后又折返至地表。到目前为止,地质学家已在全球二十二条变质带中发现了柯石英、金刚石和其它超高压指示矿物。大陆深俯冲以及由此引发的陆壳岩石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最近二十余年来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大别一苏鲁造山带出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是三叠纪时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进入华北板块之下,而形成的大陆碰撞造山带。是国际超高压变质研究的经典地区。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大洋地壳相比,大陆地壳除上部含少量的水之外,其余深部圈层均较“干”,因此在大陆深俯冲过程中无大规模的流体活动,难以形成类似于洋壳俯冲的岛弧岩浆作用。也就是说,缺乏同俯冲岩浆活动是大陆深俯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随着超高压变质作用后的流体活动及与折返过程近同时代的岩浆岩陆续被识别,探索超高压变质岩石在折返退变过程中是否存在岩浆活动或部分熔融过程,已成为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的一个活跃方向。在大别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广泛发育有较晚期的混合岩(约130Ma)。一般认为,这些主要分布在北大别的混合岩,与大陆深俯冲作用没有直接的动力学联系。然而,我们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威海、荣成地区,以及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碧溪岭地区均发现呈现类似于部分熔融特征的混合岩,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与超高压变质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碧溪岭地区和荣成地区的两处典型混合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较详细的野外调研,以及矿物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定年等室内综合研究,探讨了两工作区混合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其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陆壳超高压变质地体中是否存在部分熔融作用,以及它们对大陆深俯冲带后期构造和物质组成演化的意义。碧溪岭岩体东北端外侧混合岩中角闪岩和奥长花岗岩均发育两期角闪石,早期(Ⅰ型)均为阳起石,后期(Ⅱ型)均为绿钠闪石。尽管角闪岩和奥长花岗岩的化学成分差别极大,但两者的Ⅰ型角闪石成分很相近,Ⅱ型角闪石成分基本相同,但均与该区新鲜富镁铝榴辉岩和退变富铁钛榴辉岩中角闪石的成分相差甚远。结合本人导师李红艳研究员前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从矿物化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碧溪岭岩体混合岩是一期发生于780Ma的部分熔融事件的产物。荣成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发育由浅灰色片麻岩和肉红色片麻岩构成的混合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两类片麻岩的原岩均形成于780Ma左右。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肉红色片麻岩和浅灰色片麻岩具有完全一致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的原岩为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该区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峰期变质发生于242Ma左右,而220Ma代表的是一次部分熔融事件。该部分熔融事件使肉红色片麻岩发生塑性流动,从而在宏观上形成了该混合岩化的现象。总体来看,根据大别山碧溪岭地区和苏鲁荣成地区的研究结果,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可能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作用,一期发生于780Ma左右,即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另一期发生于220Ma左右,处于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退变阶段。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绪论  10-15
  1.1 选题意义  10-13
  1.2 工作时间安排  13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4
  1.4 主要工作量  14-15
第二章 大别-苏鲁造山带地质背景及研究现状  15-28
  2.1 超高压变质的定义  15-16
  2.2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空间分布  16-21
  2.3 主要超高压变质岩石类型及原岩产出环境  21-24
  2.4 花岗岩类的分类及其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关系  24-28
第三章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8-34
  3.1 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原理  28-32
  3.2 实验方法介绍  32-34
第四章 大别造山带碧溪岭混合岩的矿物化学研究  34-45
  4.1 碧溪岭地区地质特征  34-35
  4.2 碧溪岭混合岩的野外产状  35
  4.3 岩相学  35-36
  4.4 矿物化学研究  36-38
  4.5 讨论  38-41
  4.6 初步结论  41-45
第五章 苏鲁造山带荣成地区混合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45-58
  5.1 荣成区域地质及前期研究工作  45-47
  5.2 荣成混合岩的岩相学  47-48
  5.3 分析方法  48-49
  5.4 锆石U-Pb定年  49-53
  5.5 锆石Hf同位素研究  53-57
  5.6 初步结论  57-58
结论  58-59
致谢  59-60
参考文献  60-69
作者简历  69

相似论文

  1. 四川攀枝花505地区混合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P619.14
  2.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构造过程及成因机制,P597.3
  3. 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P588.3
  4. 大麻坪地区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实验研究,P588.125
  5. 块状样品的部分熔融过程及熔体成分研究,P588.3
  6. 东大别罗田片麻岩区小型褶皱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P542.2
  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超高压岩石中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结构水研究,P575
  8. 大别山东段江岭地区云母片岩的相平衡研究,P578.959
  9. 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P542
  10. 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脱水部分熔融实验及动力学意义,P588.3
  11.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P317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及岩浆作用,P542.1
  13. 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P542
  14. 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橄榄岩的研究,P588.125
  15. 杨子板块北缘北大巴山地幔岩捕虏体研究,P542.5
  16.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现代热水活动,P314
  17.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蛇绿岩与豆荚型铬铁矿床的成因研究,P618.31
  18. 粤西河台金矿区构造与成岩成矿关系的研究,P618.51
  19. 赣南粤北地区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研究,P618.7
  20. 梨子坑火山盆地周家矿区煌斑岩岩石学特征和成因探讨,P581
  21. 东天山上石炭统侵入岩的成因与阿其克库都克断裂的关系,P58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岩石成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