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脱水部分熔融实验及动力学意义

作 者: 刘强
导 师: 金振民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脱水熔融 多硅白云母 折返 大别-苏鲁造山带
分类号: P588.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过去二十年中,超高压变质作用及超高压岩石研究是国际地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中国学者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并结合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实施,使我国超高压地质研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大别—苏鲁变质带的研究成果为世界超高压地质研究做出很大贡献。当前,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及控制机制仍是该领域研究中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地质观察、实验模拟和年代学分析均表明,超高压岩石在深俯冲大陆折返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作用。该过程对超高压岩石的物质交换、流变学性质改变等产生重要影响,这对于认识大陆深俯冲过程和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以威海和碧溪岭为代表的地区出露有典型的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现象。野外实际观测表明,威海超高压榴辉岩岩块边缘部位分布有长英质脉体,脉体产出与剪切面理一致。在面理化榴辉岩中,发育有由长石和石英矿物组成的细微斑点,长英质矿物同石榴石、绿辉石等一同发生塑性变形。这显示出不同产状产出的超高压榴辉岩在剪切变形下的部分熔融特征。经过部分熔融作用的超高压片麻岩主要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混合岩化,出现黑云母和角闪石的深色成分带、长石和石英的浅色成分带以及钾长石伟晶岩脉等三种特征明显不同的成分层。室内岩相学观察显示,威海超高压榴辉岩和碧溪岭超高压片麻岩中存在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构证据。二者内部发育有毫米级的长英质脉体,脉体由细粒、自形斜长石+石英构成。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和黝帘石具有后成合晶环边结构。以上观察结果表明,超高压岩石可以在含水矿物脱水分解下发生部分熔融。该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对应于目前对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作用机制的认识,即在超高压岩石折返的特定阶段中、岩石中含水矿物通过脱水析出流体来诱发岩石部分熔融,并相应地导致岩石化学成分变化和流变学性质的改变。由于多硅白云母、黝帘石/斜黝帘石和硬柱石等是榴辉岩中普遍存在的超高压含水矿物,认识这些含水矿物在超高压变质演化P-T轨迹内的稳定性对于了解岩石部分熔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超高压岩石中常见的富钾含水矿物,多硅白云母在2.3~3.2GPa的脱水分解温度最为接近榴辉岩初始部分熔融温度。因此,非常有必要查明多硅白云母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的脱水熔融特征及对寄主岩石起始熔融条件的控制与影响。本论文以大别山东部碧溪岭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为天然的实验样品,使用活塞圆筒式高温高压装置,模拟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的温压条件,在1.5、2.0、2.4、3.0GPa,800~1000℃下进行18个封闭体系条件下的脱水熔融实验,系统研究多硅白云母在榴辉岩中的脱水熔融特征,来认识超高压榴辉岩中脱水熔融记录所表达的地质信息和动力学意义。实验研究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认识:1.温度和压力条件对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反应具有明显控制作用通过对1.5~3.0 GPa和800~1000℃下实验产物和熔融结构分析,表明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反应随温度和压力改变而变化。在1.5~2.0 GPa和800~850℃下,多硅白云母和黝帘石在亚固相下析出流体弥散到体系中。在流体助熔作用下,体系中易熔组分优先熔融,原生蓝晶石形成由更长石组成的反应边,反应体系初始熔融反应表示为Ky+Q+Omp+H2O→Melt和Ky+Melt→P1-Ⅰ。随着温度升高,多硅白云母和黝帘石直接熔融,熔体由含水矿物边部逐渐扩展至反应体系内,较大比例的熔体结晶形成更长石。该阶段熔融反应表示为:Phe+Omp+Q→Pl-Ⅱ+Ky-Ⅰ+Melt,更长石是多硅白云母在榴辉岩中主要的熔融反应产物。新生矿物相是含水矿物通过直接熔融结晶(如蓝晶石)和与不同矿物相发生熔融反应(如更长石)来形成。随温度升高,体系内熔体比例逐渐增加,多硅白云母完全熔融形成新生石榴石:Phe+Omp+Q→Pl-Ⅱ+Gt-Ⅰ+Ky-Ⅰ+Melt。多硅白云母由亚固相脱水至完全熔融是一个逐步过程,在1.5~2.0GPa为100℃、2.4~3.0GPa下则<50℃。随着压力升高,反应体系中熔体比例有所减少,在脱水熔融产物中形成钾长石。在该压力范围内,硬玉出现在熔融反应产物中。多硅白云母在2.4~3.0 GPa和900~950℃熔融反应表示为:Phe+Omp+Q→Jd+Gt-Ⅰ+Kfs+Ky-Ⅰ+Melt。单斜辉石(硬玉分子)对多硅白云母在基性岩中脱水熔融反应具有重要意义。2.榴辉岩脱水熔融的残余矿物相随温压条件变化而改变石榴石和绿辉石是榴辉岩部分熔融实验中的主要残留矿物。随着温度和压力变化,石榴石中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分子的变化趋势不同,不同压力区间内具有一定差异。同—压力条件下的升温过程中,铁铝榴石分子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钙铝榴石分子则相应地呈反向的变化规律。镁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分子受温压条件变化影响较小。在更高温度下(950~1000℃),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新生石榴石。新生石榴石镁铝榴石端元分子数升高,钙铝榴石端元分子数降低,表明多硅白云母熔融为其提供MgO来源。相同压力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绿辉石中硬玉分子含量降低。随着熔融比例升高(由7%升高到30%),绿辉石中硬玉分子含量明显下降。相同温度下,随着压力升高,绿辉石中硬玉分子总体上呈现升高趋势,不同温度区间内升高值不同。在≤2.0GPa下,绿辉石中硬玉分子随着温度升高明显出溶,矿物中Ca-Tschermaks分子和顽辉石—铁辉石组分随之升高。在2.4~3.0GPa下,绿辉石中硬玉分子变化平缓。压力升高则对绿辉石矿物中硬玉分子的出溶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长石成分对比表明,蓝晶石边部形成的斜长石和多硅白云母熔融形成的斜长石没有明显区别,均属于更长石。随着温度升高,斜长石中钠长石端元组分明显升高而钙长石端元组分明显降低;随着压力升高,斜长石中钠长石端元组分变化不明显,钙长石端元组分降低,钾长石端元组分有所升高。黝帘石具有典型的逐步分解熔融特征,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如750~950℃)发生熔融并形成反应边,反应边由斜长石和熔体构成。随着温度升高,黝帘石熔融明显,形成长石和蓝晶石矿物等。相同压力下,黝帘石的初始脱水熔融温度较多硅白云母更低,但是本次约束的岩石脱水熔融固相线低于黝帘石脱水熔融固相线近75℃。黝帘石脱水熔融主要反应与多硅白云母有明显不同,压力是黝帘石反应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蓝晶石是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出现的特殊矿物。矿物成分和分布特征可确定新生蓝晶石从多硅白云母熔融后的熔体中直接结晶形成。实验所获得原生蓝晶石的反应边结构可用来指示反应体系中流体活动的强弱。金红石矿物具有较好稳定性,没有参与熔融反应的特征。3.压力和温度变化对榴辉岩部分熔融的熔体成分具有控制作用在1.5GPa、800℃,2.0GPa、850℃,2.4 GPa、850℃,3.0 GPa、950℃下,实验体系中形成熔融比例在~3%的初始熔体,熔体环绕含水矿物边缘或呈团块状分布在不同矿物相接触区,表明熔体形成与含水矿物脱水分解及与相邻矿物(如绿辉石、石英等)熔融反应相关。在1.5~3.0GPa和850~950℃,岩石中初始熔体SiO2在67.02%~74.76%,TiO2+FeO*+MgO=0.56%~2.22%,CAO=0.22%~3.44%,Na2O+K2O=4.04%~8.27%。熔体总体呈花岗质特点,分布在奥长花岗岩(1.5~2.0GPa)区域。在1.5~2.0GPa、1000℃下,实验获得熔融比例较高(~30%)的熔体,2.4GPa下熔体比例较低。熔体中SiO2在68.48%~71.08%,其它主要氧化物组分为:TiO2+FeO*+MgO=0.62%(2.4 GPa)~3.99%(1.5GPa)、CaO=0.25%(2.4GPa)~2.37%(1.5GPa)、Na2O+K2O=0.70%(1.5GPa)~2.03%(2.4GPa)。压力和温度变化对熔体中SiO2、TiO2+FeO*+MgO、CaO、Na2O+K2O具有较强控制作用。总的变化规律是:相同温度下,随着压力增加,SiO2、Na2O+K2O含量有所增加,TiO2+FeO*+MgO、CaO含量降低;压力≥2.4 GPa,熔体中Na2O明显递减,而K2O明显增加;相同压力下,随温度增加,熔体中SiO2、TiO2+FeO*+MgO、CaO含量增加,Al2O3、Na2O+K2O明显降低,表明石英、金红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及黝帘石等矿物不同程度上发生熔融为熔体贡献组分。1.5~2.0GPa、1000℃下熔体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熔体具有高Sr、低Y和Yb,高Sr/Y和La/Yb比、负Nb-Ta异常特征。熔体的LREE富集、HREE亏损,具有高La/Yb比、正Eu异常。这表明实验形成的熔体和残余矿物组合与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榴辉岩部分熔融可以直接形成低镁的埃达克质岩浆。通过本次榴辉岩部分熔融实验研究,所获得的主要动力学意义表现在:1.实验结果对大别-苏鲁榴辉岩的部分熔融条件和性质具有明确约束意义本实验获得多硅白云母在1.5~2.0GPa下脱水熔融温度≤800~850℃,熔融温度随压力增加而升高,表明多硅白云母1.5~3.0GPa的脱水熔融曲线为正斜率。本次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温度值高于含水合成体系约50℃,低于中酸性岩石体系约50℃。将本实验结果与超高压榴辉岩的“热”折返P-T轨迹相结合,表明超高压榴辉岩脱水部分熔融的最合理压力和温度区间为1.5~2.0GPa、800~850℃,即石英榴辉岩相向角闪岩相转变过程中。这表明,在没有外界流体参与下,依靠超高压变质岩中含水矿物的自身脱水熔融可以导致岩石局部范围内的部分熔融或混合岩化。2.实验结果对大别-苏鲁榴辉岩的部分熔融过程具有明确指示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在≥2.4 GPa、≥850℃下,熔体可更多地溶解体系中的自由流体而使体系处于流体不饱和状态,这使得多硅白云母可以通过脱水熔融形成钾长石。超高压榴辉岩中钾长石可视为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指示此条件下反应体系处于流体不饱和状态,暗示榴辉岩由柯石英榴辉岩相向石英榴辉岩相转变过程中可能经历一次局部熔融过程。蓝晶石具有斜长石反应边则指示了另一次反应条件有明显差异的部分熔融作用。结合1.5~2.0GPa、800~850℃实验结果,多硅白云母和黝帘石在亚固相下脱水,流体在体系中运移和活动导致部分熔融,富钾钠的熔体与蓝晶石发生反应形成斜长石反应边。蓝晶石的斜长石反应边及长英质脉体用以指示榴辉岩在1.5~2.0GPa和含自由流体条件下的部分熔融过程,表明超高压榴辉岩在石英榴辉岩相向角闪岩相转变中经历了流体明显活动的部分熔融作用。3.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物质交换和构造物理意义将榴辉岩部分熔融的熔体成分与造山带碰撞后“滞后”侵入的埃达克质岩性(如东大别天堂寨岩体)对比,熔体成分与大别山早白垩世高钾低镁埃达克质岩相类似,证明这类高钾低镁的埃达克质岩浆形成深度应当>50Km。超高压榴辉岩部分熔融可形成低密度岩浆,这将弱化岩石力学强度并改变岩石变形机制。在岩石较高部分熔融度下,残余物(石榴石+绿辉石)密度值超过正常榴辉岩密度,熔体与高密度残余物将有效分离,使该条件下重力趋于不稳定并促进造山带加厚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发生。

全文目录


作者简介  5-7
摘要  7-11
ABSTRACT  11-20
第一章 绪论  20-30
  §1.1 研究背景  20-25
    1.1.1 超高压岩石脱水部分熔融作用及动力学意义  20-22
    1.1.2 榴辉岩脱水部分熔融作用研究进展  22-23
    1.1.3 榴辉岩脱水部分熔融作用研究启示  23-25
  §1.2 选题来源、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5-27
    1.2.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25
    1.2.2 研究目标  25-26
    1.2.3 主要研究内容  26
    1.2.4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26-27
  §1.3 制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27-28
    1.3.1 样品制备  27
    1.3.2 实验方法  27-28
  §1.4 论文工作量  28-30
第二章 Piston-Cylinder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及在壳幔动力学研究中应用  30-41
  §2.1 基本工作原理  31-33
    2.1.1 基本原理  31
    2.1.2 样品装置和样品套设计  31-33
    2.1.3 主要技术指标  33
  §2.2 主要结构  33-35
    2.2.1 主体机架  33-34
    2.2.2 液压系统  34
    2.2.3 电源系统  34-35
    2.2.4 压力盘和冷却系统  35
  §2.3 在壳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5-41
    2.3.1 洋壳俯冲带中流体与岩浆作用  36-37
    2.3.2 陆壳俯冲带岩石中流体与相关系  37-38
    2.3.3 基性岩的部分熔融作用  38-39
    2.3.4 壳幔交换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39-40
    2.3.5 氧逸度和水活度对岩浆作用的约束  40
    2.3.6 启示和意义  40-41
第三章 榴辉岩部分熔融作用的地质意义  41-52
  §3.1 研究沿革  41-43
  §3.2 榴辉岩部分熔融的实验研究  43-46
    3.2.1 无水条件下的榴辉岩部分熔融实验研究  43-44
    3.2.2 含水条件下的榴辉岩部分熔融实验研究  44-46
    3.2.3 榴辉岩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研究  46
  §3.3 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熔融现象  46-49
    3.3.1 Kokchetav地体和挪威西部片麻岩区  46-47
    3.3.2 Greenland东北加里东造山带  47
    3.3.3 大别中央造山带  47-48
    3.3.4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48-49
  §3.4 榴辉岩部分熔融作用的研究启示  49-52
第四章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熔融作用  52-63
  §4.1 区域地质概况  52-55
  §4.2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部分熔融现象  55-61
    4.2.1 榴辉岩中的部分熔融现象  56-58
    4.2.2 片麻岩中的部分熔融现象  58-61
  §4.3 威海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的岩相学特征  61-63
第五章 超高压榴辉岩脱水部分熔融结构的实验研究  63-87
  §5.1 实验初始材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63-66
    5.1.1 实验初始材料  63-64
    5.1.2 分析测试方法  64
    5.1.3 实验设计与平衡分析  64-66
  §5.2 脱水熔融过程特征  66-68
  §5.3 脱水熔融结构和熔融反应  68-71
  §5.4 主要矿物相特征  71-83
    5.4.1 石榴石  71-75
    5.4.2 绿辉石  75-78
    5.4.3 长石  78-81
    5.4.4 其它矿物  81-83
  §5.5 初始熔体成分特征  83
  §5.6 讨论和结论  83-87
    5.6.1 与已有实验的对比  83-85
    5.6.2 对大陆碰撞过程中榴辉岩部分熔融及物质记录的约束  85-86
    5.6.3 榴辉岩脱水熔融的物质交换和构造物理意义  86
    5.6.4 主要结论  86-87
第六章 1.5~2.4GPa、1000℃下榴辉岩部分熔融特征与地质意义  87-101
  §6.1 1.5~2.4GPa、1000℃下榴辉岩部分熔融特征  87-97
    6.1.1 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  87-89
    6.1.2 石榴石和绿辉石成分特征  89-93
    6.1.3 熔体成分特征  93-97
  §6.2 主要地质意义  97-101
    6.2.1 对造山带岩浆活动的指示意义  97-99
    6.2.2 对拆沉作用的指示意义  99-101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101-106
  §7.1 主要结论  101-104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104-106
致谢  106-108
参考文献  108-117
图版Ⅰ  117-118
图版Ⅱ  118

相似论文

  1. 二维人体心室心肌缺血模型中的折返波仿真研究,R318.0
  2.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P542
  3. 毫微功耗低漏失CMOS线性稳压器,TM44
  4. 磁导航遥控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初步研究,R541.7
  5. 体表心电图aVL导联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作用,R541.7
  6. 客运专线客运站技术作业仿真研究,U293.2
  7. 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及再消融,R541.7
  8. 心室肌细胞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与动作电位的算法研究,R331
  9. 复杂心室组织电生理建模与心肌缺血折返波仿真研究,R331
  10. 基于片内PID补偿器的高压大功率Buck变换器设计,TM46
  11. 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征性分析,R541.7
  12.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18例分析,R541.7
  13. 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U239.5
  14.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定位技术及应用,TP212.9
  15. 多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R541.7
  16. 轨道交通市域线运输组织优化研究,U239.5
  17. 大别—苏鲁造山带混合岩的成因研究,P581
  18. 既有线城际动车组列车运输组织相关问题研究,U292
  19. 北祁连榴辉岩相变沉积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P588.2
  20. 城市轨道交通双渡线折返站折返能力优化研究,U231.2
  21. 运动员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法的比较研究,R8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岩石分类 > 变质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