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背景下学校歌曲的特征初探

作 者: 徐芳
导 师: 刘靖之
学 校: 上海音乐学院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新文化 教材歌曲
分类号: J6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在新旧文化撞击、影响下对中学音乐教材歌曲发展的考察与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从西方音乐传入、新的音乐文化开始影响中国。20世纪初,西乐东渐与一部分新式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的学习与接受,使得“学习西乐思潮”迅速崛起,学堂乐歌的兴起,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撞击的鲜明体现与具体成果,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学校音乐教材。同时,学堂乐歌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音乐美育思潮萌芽于学堂乐歌早期,在“五四”后获得较大发展,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不再满足学堂乐歌的教材模式,开始探索一条用西方音乐技术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适合中学生的音乐教材。然而由于历史的成因,学校的音乐教材的发展在1937年后受到一定的阻碍,歌曲在很长一段时期仅被看作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本文将通过“文化”的视角,在回顾历史时,勾画出20世纪上半叶普通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发展轨迹。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绪论  6-9
  一、文化以及其一般特征  6-7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  7-8
  三、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8-9
第一章 新旧文化的接触期  9-14
  第一节 "学堂乐歌"的历史必然性  9-11
  第二节 历史的偶然性  11-14
第二章 学堂乐歌的发展  14-29
  第一节 学堂乐歌的时间划分  14-19
  第二节 早期学堂乐歌的编创形式  19-24
  第三节 新旧文化下的学堂乐歌内容的发展  24-26
  第四节 学堂乐歌的后期(1919—1927)  26-28
  第五节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8-29
第三章 1927—1949年教材歌曲的发展  29-46
  第一节 新旧文化的整合期  29-31
  第二节 五四运动后二种不同的文化选择  31-32
  第三节 二种不同的音乐选择  32-34
  第四节 1927—1949年教材歌曲的分析  34-46
结语  46-50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功利性  46-47
  二、新旧文化更替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47-48
  三、新文化中的不同选择  48-49
  四、文化中的历史,历史下的文化  49-50
参考文献  50-51

相似论文

  1. 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精神,G129
  2. 论“五四”小说的婚恋观,I207.42
  3.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I206.6
  4. 新文化运动时期公民教育思想研究(1915-1925),G529
  5. 论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互动,H059
  6. 新月社诗歌翻译选材研究,H315.9
  7. 基于新文化地理学的盘锦市城市品牌塑造,TU984.2
  8.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J509.2
  9. 《新文化报》社会新闻的流变及趋势,G219.2
  10. 新文化运动中的精神改造论及其发展趋势,K261
  11. 新文化运动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民族化研究,J609.2
  12. 胡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术演讲的语体特征,I206.6
  1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研究,G521
  14. 吴宓与新文化运动,I206.6
  15. 《每周评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K261
  16. 20世纪上半叶德国黑白木刻对中国的影响,J217
  17.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I206.6
  18. 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K261
  19. 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K261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的困局,B222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