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消毒装置PM_(10)净化效果评价方法
作 者: 张宝莹
导 师: 刘凡
学 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专 业: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关键词: PM10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净化效果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分类号: R12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集中空调系统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是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公共健康,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建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消毒装置PM10净化效率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本研究以空气动力学实验风洞为研究平台模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实验平台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发生单分散相人工实验粒子,测定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对于不同粒径实验粒子的一次通过分级净化效率,确立最优分级净化效率回归方程和环境中PM10颗粒物的典型分布,通过典型环境PM10质量浓度和分级净化效率回归方程计算集中空调系统空气净化消毒装置PM10净化效率,建立PM10净化效率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本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实验简化将PM10净化效率评价方法应用于日常检测工作,并采用实验室自然尘对评价方法进行验证。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成功的采用空气动力学实验风洞模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通过单分散相人工实验粒子模拟自然尘,并对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价;②在此基础上,测定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对于不同粒径实验粒子的一次通过净化效率;③筛选环境颗粒物典型分布,确定典型环境PM10质量浓度,建立了集中空调系统空气净化消毒装置PM10净化效率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本研究解决了现有净化效果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为制定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率评价标准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研究基础,对于我国公共场所疾病预防控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实用价值。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4 第一章 引言 14-19 1.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现状 14-16 1.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6 1.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的控制方法 16-17 1.4 空气净化装置颗粒物净化效果评价标准 17-19 1.4.1 实验粒子 17 1.4.2 实验平台 17-18 1.4.3 评价指标 18 1.4.4 现行评价标准 18-19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9-22 2.1 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9-21 2.1.1 实验粒子尚不能满足PM_(10)代表性 19-20 2.1.2 现行评价方法存在局限性 20-21 2.2 研究内容 21 2.3 技术路线 21-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37 3.1 单分散相实验粒子的发生与测量 22-25 3.1.1 实验粒子的发生 22-25 3.1.2 实验粒子的测量 25 3.2 空气动力学试验风洞性能研究 25-31 3.2.1 实验风洞介绍 25-28 3.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条件 28-30 3.2.2.1 检测仪器 28 3.2.2.2 选择风量 28-29 3.2.2.3 等速采样 29 3.2.2.4 确定检测断面采样点 29-30 3.2.3 速度场实验 30-31 3.2.4 浓度场实验 31 3.3 空气净化装置一次通过分级净化效率 31-33 3.3.1 高压静电式空气净化装置 31-32 3.3.2 净化效率实验 32-33 3.4 评价方法 33-37 3.4.1 评价方法建立 33-35 3.4.2 典型环境PM_(10)粒度分布C_(PM10(di))的确定 35-36 3.4.3 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率的确定 36-37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37-51 4.1 实验粒子的粒径与几何标准差 37-39 4.2 空气动力学实验风洞速度场性能 39-42 4.2.1 速度场均匀性 39-41 4.2.1.1 同一检测断面速度场均匀性 39-40 4.2.1.2 不同检测断面速度场均匀性 40-41 4.2.2 速度场稳定性 41-42 4.3 空气动力学实验风洞浓度场性能 42-45 4.3.1 浓度场均匀性 42-45 4.3.1.1 同一检测断面浓度场均匀性 42-44 4.3.1.2 不同检测断面浓度场均匀性 44-45 4.3.2 浓度场稳定性 45 4.4 实验粒子一次通过分级净化效率 45-49 4.4.1 自然沉降率 45-46 4.4.2 分级净化效率 46-47 4.4.3 净化效率回归方程 47-49 4.5 PM_(10)一次通过净化效率 49-51 第五章 讨论 51-56 5.1 实验过程简化 51-54 5.1.1 粒径筛选方案一 52 5.1.2 粒径筛选方案二 52 5.1.3 粒径筛选方案三 52-53 5.1.4 粒径筛选方案四 53 5.1.5 粒径筛选方案比较 53-54 5.2 评价方法验证 54-5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6-59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6-57 6.2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展望 57-59 参考文献 59-65 综述 65-73 致谢 73-74 作者简历 74
|
相似论文
- 不同基质及植物组合的表面流湿地水质净化试验研究,X703
- 生态浮床改善水源地水质的效果研究,X52
- 居住建筑室内空气微细颗粒物净化用滤料的性能试验研究,TU834
-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潜在危害,X513
-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研究,X831
- 碱金属对生物质与煤混烧PM_(10)排放特性的影响,TK16
- 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变化规律初步研究,X513
- 城市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分布特性研究,X513
- 碱金属对生物质与煤混烧PM_(10)放特性的影响,TK6
- 水生植物对贾鲁河污水的净化效果和相关机理的探讨,X173
- 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的特性研究,X513
- 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北方污染河水的长期净化效果及相关机理研究,X522
- 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X703.1
- 大庆市PM_(10)污染预测的研究,X831
-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形态分析,X513
- 利用霾优化变换(HOT)估算大气污染颗粒物的研究,X513;X87
- 11种观赏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生长及对畜禽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X713
- 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提高自净能力的应用研究,S682.32
- 吉林省20家宾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R126.4
- 大气污染物与气象条件对长沙城市能见度的影响分析,P427.2
-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X8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环境卫生、环境医学 > 城市居住卫生 > 公共场所卫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