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述评章实斋“《春秋》经世”观

作 者: 沈娟
导 师: 林宏星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章实斋 《春秋》 经世 史学 史德 门户之争
分类号: K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章实斋学业归极“经世”之旨,自言其生平著作有二桩,文史争义例、校雠辨源流。辨源流者,其志乃在为天下学术立纲纪,别其源流,考其得失成败,以有所救补,故必溯其源于道之全体。相较于传统一般学者,应该说章实斋心中有着极为清醒的学术流脉,而他自觉靠依史学的学术人生,正在于他对“史学”的本质有着全新的认识,即唯有“史学”才得称经世之学的微旨——专门成家之“撰述”皆为“史学”。六艺中《春秋》是后世诸史之源。鉴于宋学末流独尊德性,不务考索实学,又轻视辞章,章氏批评宋学束书不观、空言制胜,非徒无益世教,又启门户之争。故而章氏表彰即事言理、即器明道的史学以救其弊而息门户之争。实斋所处的乾嘉时代,汉学风气浓厚,上之者以道在六经、通经必先明训诂为由,疲精费神于编纂、辑佚、考索等文字和专门技业之琐细小节;等而下者斤斤于征信考实而不惜瞽昧灭裂著述之宏旨。针对前者,章实斋提出六经不足尽穷变通久之道,而贵史家随时发明;针对后者,实斋提出善读书贵在心知其意、论古能恕,神会专门之学之“别识心裁”,也即“史义”也。史之为《春秋》家学不贵在史事、史文之有一定法度,而贵乎“史义”。但前此史家对“史义”的体会都是善恶褒贬,乾嘉考史学派虽然疵议褒贬自任、擅加予夺的行为,但并未能如章实斋那样从史学本身的性质上做出深刻反省。章氏不仅否定史家能以一己之好恶来评陟历史,而且强调即使史家有基本的是非之心,其“区区之明”也不足凭恃,故而慎重提出“史德”问题,认为史文虽成于史家之笔,但史之义本出于天,史家当慎辨天人之际而谨于“《春秋》因笔明削之旨”。因此之故,史家之“史德”、“史识”、“心术”问题被慎重提出来,而传统强调“《春秋》善善恶恶、褒贬与夺”之史义也被转换成强调“《春秋》谨严”,在考据派史学和义理派史家中求得一个中正公允的平衡点。由此可见,章氏正是站在学问“经世”的宏大立场上鸟瞰古往今来的学术流别,推究利病,从而对清世的宋学、汉学及辞章学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意见而归宗史学。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导言  7-10
第一章 学术经世  10-20
  第一节 六艺经世  11-14
  第二节 "六经皆史"前说新议  14-17
  第三节 时会适当然而然——对误师孔子和六经的批评  17-20
第二章 《春秋》家学  20-33
  第一节 《尚书》经世  20-23
  第二节 《书》亡而后《春秋》作  23-28
  第三节 《春秋》家学  28-33
第三章 《春秋》之教  33-61
  第一节 前人对《春秋》"因笔明削之旨"的理解  33-42
  第二节 《春秋》谨严之旨——史德与史义之联系  42-51
  第三节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区隔文人与史家  51-61
第四章 《春秋》经世之旨  61-74
  第一节 神明存乎人——记注与撰述之异  61-65
  第二节 论古必恕——史纂、史考、史例非史学也  65-70
  第三节 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70-74
结语  74-80
参考书目  80-84
后记  84-85

相似论文

  1. 《晏子春秋》行政伦理思想初探,D092
  2. 1981-2010年中国学者科学史论文统计分析,G322.9
  3. 袁宏《后汉纪》史学思想研究,K092
  4. 春秋战国时期侠客与武术关系之考究,K225
  5. 春秋战国剑文化研究,K225
  6.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K092
  7. 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K093
  8. 从滕固的交游看其美术史学思想的渊源及形成,J209.2
  9. 秦汉道家律学思想的“四维”特征,J609.2
  10. 《春秋繁露》介词研究,H141
  11. 《仙鉴》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重出人物比较研究,I206.2
  12. “春秋决狱”之《公羊传》,D929
  13. 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B25
  14. 从“崇礼”到“诡道”,K225
  15. 价值观与东周时期的齐秦军功爵制,K225
  16. 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K092
  17. 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K091
  18. 论休谟史学,K095.61
  19. 李塨史学思想研究,K092
  20. 龚景瀚诗文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史学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