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借科学以“立人”——鲁迅科学思想研究

作 者: 池田
导 师: 马来平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科学思潮 科学思想 国民性 尼采哲学
分类号: I2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9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研究目的:鲁迅的科学思想,是构成其整体思想的重要部分,是其启蒙主义思想中“立人”主张的一体两翼之一。系统研究鲁迅的科学思想,既有助于推动鲁迅思想的研究,拓展鲁迅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科学观的理解,加强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鲁迅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国内外对他的关注从未间断过。对其科学思想,也有学者从不同侧面给予研究或评价。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外关于鲁迅科学思想的研究还是较为零散的,学者们多是从一个侧面对其进行研究,缺乏从整体上的把握和梳理。本文意在围绕鲁迅的“立人”主张对其科学思想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试图重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鲁迅科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受到了尼采哲学的哪些影响?这一思想在科学启蒙思潮中的地位如何?它对当下有哪些启示又有哪些局限性?二、研究方法:从《鲁迅全集》中选取其与科学有关的篇章、段落和句子,并准确理解其原意;通过反复阅读原著梳理鲁迅科学思想的特点、形成、发展、构成、影响等;广泛阅读五四以来哲学界、文学界、史学界和科学界有关鲁迅研究的著作、论文,以及鲁迅传记、回忆录等大量资料,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于鲁迅科学思想的特点、形成、发展、构成、影响等方面的认识。三、研究结论:本文试图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1)提出关于鲁迅科学思想演变的阶段划分(2)尝试寻找鲁迅科学思想中受尼采哲学影响的成分四、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一)首先:与浩如烟海的鲁迅研究文献相比,有关鲁迅科学思想的研究文献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尽管如此,要想穷尽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本文在对鲁迅科学思想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不够准确之处。(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凡事总有个开端,学术研究亦是如此。本文虽然不够完善,我会以此文作为学术研究的发轫点,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继续深入阅读《鲁迅全集》及相关文献,提高对鲁迅思想及其科学思想的理论思考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1
第1章 引言:鲁迅科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11-15
第2章 鲁迅科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5-21
  2.1 时代背景  15-18
    2.1.1 科学救国思潮兴起  15-16
    2.1.2 维新派科学启蒙思潮的勃兴  16-18
  2.2 形成条件  18-20
    2.2.1 弘文学院的学习  18-19
    2.2.2 仙台学院的学习  19-20
  2.3 总结  20-21
第3章 鲁迅科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21-24
  3.1 鲁迅科学思想演变的阶段划分  21
  3.2 鲁迅科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  21-24
第4章 鲁迅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4-41
  4.1 鲁迅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24-28
    4.1.1 关于“求真”  25-26
    4.1.2 关于“创新”及其他  26-27
    4.1.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27-28
    4.1.4 小结  28
  4.2 鲁迅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28-31
    4.2.1 实验方法  29-30
    4.2.2 逻辑方法  30-31
  4.3 鲁迅的科学史研究  31-34
    4.3.1 科学史考察的重要意义  32
    4.3.2 对科学史的考察  32-34
  4.4 鲁迅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34-37
    4.4.1 科学对社会的作用  34-35
    4.4.2 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35-37
  4.5 鲁迅的科学普及思想  37-39
  4.6 小结  39-41
第5章 尼采哲学对鲁迅科学思想的影响  41-44
第6章 鲁迅科学思想在中国近代科学思潮中的地位  44-51
  6.1 对维新派科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4-47
  6.2 对五四时期科学家和文学家科学思想的引领和糅合  47-51
第7章 当下的启示及局限  51-58
  7.1 当下的启示  51-56
  7.2 局限  56-58
    7.2.1 早期的科学思想中存在对科学的片面性认识  56-57
    7.2.2 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科学认识的理论体系  57-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4
致谢  64-6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5-66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6

相似论文

  1. 战争激流与人性之舟,I207.42
  2. 老舍小说创作与北平记忆,I207.42
  3.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I206.6
  4. 薛凤祚科学思想研究,N092
  5. 中世纪盛期英国的经验科学思想,K561.3
  6. 日本国民性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822.3
  7. 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D092
  8. 超弦之父约翰·施瓦兹的思想研究,O4-0
  9. 中日端午节的比较研究,K891
  10. 徐行效声乐心理学与声乐科学体系理论探究,J616
  11. 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鲁迅翻译观,H059
  12. 鲁迅与易卜生——鲁迅对易卜生的继承和发展,I210
  13.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奠基,B259.1
  14. 怪诞不羁背后的感时忧国,I207.42
  15. 从萧红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看萧红的小说创作,I207.42
  16. 李大钊伦理思想研究,D231
  17. 论墨子的科学技术思想,N02
  18.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N02
  19. 吴征镒的科学贡献与科学思想初探,Q94-0
  20. 从民俗文化视野看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I207.42
  21. 民族意识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作品集 > 鲁迅著作及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