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传统文化重构

作 者: 刘筠
导 师: 李玉堂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重构 中式住宅 空间
分类号: TU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5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式住宅以它独到的文化视角,迎合了人们对逝去时空的依恋和文化回归的心理诉求。因此,近几年来它频频亮相,以燎原之势蔓延。虽然,中式住宅设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和发展,但仍面临着多样困境。对于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系统研究,尚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在当前理论研究方面还很少涉及。因此,本文以中式住宅的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当前中式住宅空间设计主要手法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研究其空间设计的整体原则,主要策略与手法,旨在为中式住宅的空间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针对当下时代特征和城市化现状进行反思探讨,除了理解中式住宅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本质要点和发展方向外,也为今后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文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提出问题部分: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涉及的概念,界定研究范围,确立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在分析问题部分,首先概述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传统住宅的关系,就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概况进行研究。包括中式住宅设计的定位,意义,分类和其发展的现实背景。指出它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城市文本,文化语境和开发条件。其次,论述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发展轨迹,现实状况,以及它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设计困境,提出相关质疑。在解决问题部分,首先基于传统文化,提出中式住宅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整体策略:融合原则,认知原则,人本原则和发展原则,以及运用再现,抽象,隐喻,转译等主要策略。然后,重点论述中式住宅空间的设计要素和手法。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物质到精神将住宅空间分层。分别就空间结构,原型,节点,界面和意境等要素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归纳比对具体实例中的表现手法。最后结合实例进行论证。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2
1 绪论  12-22
  1.1 研究背景  12-13
    1.1.1 时代背景: 文化撕裂  12
    1.1.2 学术背景: 文化觉醒  12
    1.1.3 住宅发展背景: 文化回归  12-13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4
  1.3 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  14-16
    1.3.1 文化及传统文化  14
    1.3.2 文化重构  14-15
    1.3.3 中式住宅  15-16
  1.4 研究主要对象与范围界定  16
  1.5 相关研究发展动态综述  16-19
    1.5.1 国外建筑界的研究与实践概况  16-18
    1.5.2 国内建筑界的研究概况  18-19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9-22
    1.6.1 研究方法  19-20
    1.6.2 研究内容与框架  20-22
2 概述:传统文化与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22-34
  2.1 传统文化与住宅空间设计的辩证关系  22-26
    2.1.1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简析  22-23
    2.1.2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住宅空间的整体影响  23-24
    2.1.3 中西传统文化与住宅空间的差异比较  24-26
  2.2 中式住宅空间的特性,意义和分类  26-30
    2.2.1 中式住宅空间的基本特性  26-27
    2.2.2 中式住宅空间的重要意义  27-28
    2.2.3 中式住宅空间的设计分类  28-30
  2.3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背景条件  30-33
    2.3.1 社会背景:多维冲击与社会嬗变  30
    2.3.2 城市文本:文脉断裂与空间消隐  30-31
    2.3.3 文化语境:文化分化与文化寻根  31-32
    2.3.4 开发条件:产业变革与市场创新  32-33
  2.4 小结  33-34
3 溯源: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发展沿革及现状问题  34-45
  3.1 当代中式住宅空间的发展轨迹  34-39
    3.1.1 滥觞  34-35
    3.1.2 端倪  35-36
    3.1.3 兴起  36-37
    3.1.4 开拓  37-39
  3.2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
    3.2.1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现状成就  39
    3.2.2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39
  3.3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现实困境  39-42
    3.3.1 设计质量:嫁接与趋同的流俗  39-40
    3.3.2 设计条件:传统与现实的博弈  40
    3.3.3 设计瓶颈:高度与密度的矛盾  40-42
  3.4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反思与质疑  42-44
    3.4.1 思辨一:显性的表象复制与隐性的内涵演绎  42-43
    3.4.2 思辨二:精英的身份象征与大众的居住需求  43
    3.4.3 思辨三:流行的商业策略与深入的人文关怀  43-44
  3.5 小结  44-45
4 解析:中式住宅空间重构传统文化的整体设计原则与策略  45-55
  4.1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整体原则  45-51
    4.1.1 融合原则  45-47
    4.1.2 认知原则  47-49
    4.1.3 人本原则  49-50
    4.1.4 发展原则  50-51
  4.2 中式住宅空间设计的整体策略  51-54
    4.2.1 再现转化  51-52
    4.2.2 抽象简化  52-53
    4.2.3 隐喻象征  53-54
    4.2.4 理念转译  54
  4.3 小结  54-55
5 建构:中式住宅的空间要素及重构传统文化的具体设计手法  55-87
  5.1 空间结构  56-58
    5.1.1 合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时之序  56-57
    5.1.2 多维知觉的住宅空间体验  57-58
  5.2 空间原型  58-67
    5.2.1 传统城市空间原型  58-63
    5.2.2 传统民居空间原型  63-67
  5.3 空间节点  67-76
    5.3.1 入口空间的文化识别性和情趣性  67-71
    5.3.2 服务空间的复合性和开放性  71-72
    5.3.3 游览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72-74
    5.3.4 交往空间的多义性和适宜度  74-76
  5.4 空间界面  76-84
    5.4.1 城市文脉的连续  77
    5.4.2 传统建筑形态的借鉴  77-78
    5.4.3 地方材料符号的应用  78-84
  5.5 空间意境  84-86
    5.5.1 直觉体验——再现与引用  85
    5.5.2 联想体验——象征与隐喻  85
    5.5.3 寄情体验——立意与点睛  85-86
    5.5.4 动态体验——时间与空间的沉积  86
  5.6 小结  86-87
6 案例研究  87-94
  6.1 杭州金都华府  87-88
    6.1.1 空间结构  87
    6.1.2 空间原型  87
    6.1.3 空间节点  87-88
    6.1.4 空间界面  88
  6.2 苏州补丁七记与西江二号园  88-91
    6.2.1 空间结构  88-89
    6.2.2 空间节点  89
    6.2.3 空间意境  89-91
  6.3 深圳万科第五园  91-94
    6.3.1 空间结构  91
    6.3.2 空间原型  91
    6.3.3 空间节点  91-92
    6.3.4 空间意境  92-94
7 结语  94-96
致谢  96-97
参考文献  97-102
图表索引  102-105
附录:中式住宅纵览表(2000-2008)  105-109

相似论文

  1. 空间权基本理论研究,D923.2
  2. 光学零件表面轮廓干涉测量方法研究,TG84
  3.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V249.328
  4.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的研究,V526
  5. 武器评估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TJ06
  6.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7. 大型购物中心地下空间设计研究,TU922
  8.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9. 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TU242
  10.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11. 科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TU242.5
  12.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13. 行为空间界限与其建筑空间特性研究,TU-024
  14. 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研究,TU241.93
  15. 多厅影院空间架构研究,TU242.2
  16.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17.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18.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19. 配电网故障定位与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TM727
  20.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特征,I207.42
  21.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居住建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