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海27块普通稠油油藏二次开发研究

作 者: 司勇
导 师: 陈涛平;张吉昌
学 校: 大庆石油学院
专 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关键词: 二次开发 水平井 高含水 普通稠油 优化部署
分类号: TE3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海27块为典型的厚层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在利用直井开发13年后已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针对油井水淹严重、产量较低,开发调整难度大的现状,为从根本上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的持续有效开发,本研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重新开发老油田,创新性的提出以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为主的老油田二次开发,建立二次开发配套技术标准,研究中综合运用录井、测井、试验、油藏工程等多种有效技术,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搞清油藏二次开发潜力,精细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充分论证油藏合理的开发方式、开采方式,优化部署二次开发方案,确定新海27块采用两套层系、利用水平井整体替代直井、热采开发的二次开发方式。研究中在油藏认识、新技术应用、井网部署等方面取得了“三项突破”,实现了油藏开采方式从单一冷采到多元开发、开发效果由低速低效到高速高效、开发指标由达不到标定采收率向有效提高采收率、方案部署由零星调整到规模部署的“四个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次开发配套技术,为同类型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成功经验。成果经现场实施效果显着,方案部署水平井32口,目前已全部投产,断块开发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日产油由32t/d上升到343t/d,同一次开发的峰值产量持平,采油速度由0.26%上升到2.78%,综合含水由93.6%下降到84.7%,水平井阶段累积采油10.9×104t,预计二次开发方案可提高采收率15.0%,与一次开发相比翻一番。同时,利用水平井实现了油藏滚动扩边,增加地质储量221×104t。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创新点摘要  7-12
前言  12-14
第一章 二次开发技术标准的建立  14-16
  1.1 老油田二次开发背景  14
  1.2 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概念  14
  1.3 重构井网二次开发油藏筛选标准  14-15
  1.4 重构井网二次开发技术标准  15-16
第二章 油田概况  16-18
  2.1 区域地质简述  16
  2.2 勘探开发简史  16-18
第三章 油藏精细地质研究  18-29
  3.1 地层特征及层组划分  18-19
    3.1.1 地层特征  18
    3.1.2 层组划分  18-19
  3.2 构造特征  19-20
  3.3 沉积特征  20-21
    3.3.1 古生物组合  20
    3.3.2 沉积相特征  20-21
  3.4 储层特征  21-24
    3.4.1 储层岩性  21-22
    3.4.2 储层物性  22-23
    3.4.3 储层非均质性  23
    3.4.4 储层分布规律研究  23-24
  3.5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24-27
    3.5.1 含油饱和度特征  24-26
    3.5.2 油气水分布特征  26-27
    3.5.3 油藏类型  27
  3.6 流体性质  27
  3.7 储量计算  27-29
第四章 一次开发效果评价  29-37
  4.1 油藏保持较高的压力水平  29
  4.2 油井生产状况受含油饱和度影响  29-30
    4.2.1 平面上中高产井集中在油藏中西部  29
    4.2.2 纵向上1、3 砂岩组是主要产油层  29-30
    4.2.3 避水高度越大油井产量越高  30
  4.3 油水粘度比高,导致快速水锥  30-32
    4.3.1 中高含水期是主要采油阶段  30-32
    4.3.2 低中含水期含水上升快  32
  4.4 直井开发井间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  32-35
    4.4.1 直井开发采收率低  32-34
    4.4.2 直井开发井间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  34-35
  4.5 一次开发存在问题  35-37
第五章 精细数值模拟研究  37-42
  5.1 模型的建立  37
  5.2 数据输入  37-39
    5.2.1 地质模型初始化参数  37-39
  5.3 历史拟合  39-42
    5.3.1 断块拟合  39-40
    5.3.2 单井历史拟合  40-42
第六章 二次开发潜力评价  42-56
  6.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2-46
    6.1.1 物质平衡法  42
    6.1.2 测井方法  42-43
    6.1.3 油藏动态分析法  43-44
    6.1.4 数值模拟法  44-45
    6.1.5 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45-46
  6.2 油藏能量评价  46-51
    6.2.1 弹性驱能量分析  46
    6.2.2 油藏边底水能量分析  46-51
  6.3 水平井技术适应性研究  51-54
    6.3.1 油藏条件适合水平井开发  51-53
    6.3.2 同类油田水平井开发取得较好效果  53
    6.3.3 水平井较直井具有较大开发优势  53-54
  6.4 水平井热采的可行性  54-56
    6.4.1 水平井热采的必要性  54
    6.4.2 水平井蒸汽吞吐的可行性  54-56
第七章 二次开发方案部署研究  56-67
  7.1 方案设计原则  56
  7.2 合理的开发方式确定  56-58
  7.3 合理开发层系的确定  58
    7.3.1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58
    7.3.2 层系调整结果  58
  7.4 合理井网井距的确定  58-59
    7.4.1 布井范围的确定  58-59
    7.4.2 井网井距的确定  59
  7.5 水平井优化设计  59-61
    7.5.1 水平井段在油层的纵向位置  59-60
    7.5.2 水平段长度优化  60
    7.5.3 水平井方位  60
    7.5.4 水平井部署技术界限  60-61
    7.5.5 水平井合理生产压差确定  61
  7.6 热采参数优化  61-65
    7.6.1 热采模型的建立  61-62
    7.6.2 注汽干度的优选  62
    7.6.3 注汽强度的优选  62-64
    7.6.4 注汽速度的优选  64-65
  7.7 二次开发方案优化部署  65-67
    7.7.1 水平井部署原则  65
    7.7.2 二次开发方案优选  65
    7.7.3 方案部署结果  65-67
第八章 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67-69
  8.1 水平井初期产量的确定  67
  8.2 油井递减率的确定  67
  8.3 综合含水的确定  67
  8.4 单井注汽量的确定  67
  8.5 历年开发指标预测  67-69
第九章 实施效果及经济评价  69-71
  9.1 实施效果  69
  9.2 经济效益评价  69-71
结论  71-72
参考文献  72-74
发表文章目录  74-75
致谢  75-76
详细摘要  76-79

相似论文

  1. 水平井牵引器机构分析和建模仿真技术研究,P631.83
  2.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3. VBA环境下三维矿图的绘制,TP391.72
  4.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材二次开发研究,G423.07
  5.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G633.55
  6. 基于AutoCAD的机械设计辅助工具的研究与开发,TH122
  7. 沈阳华美宫产食品有限公司ERP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1.52
  8. 基于Pro/E的法兰参数化系统设计,TP391.72
  9. 铸造工艺CAD软件开发,TP391.72
  10. 随机基础激励响应控制及Patran的二次开发,O324
  11. 基于SolidWorks的板料成形仿真后置处理系统的开发,TP391.72
  12. 基于Pro/E的钣金件毛坯展开仿真系统研究,TG38
  13. 基于SolidWorks的板料成形快速仿真系统的研究和开发,TG385
  14. 网络课程现存问题的探究及对策研究,G434
  15. 电子装配工艺辅助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N05
  16. 强电流真空磁流体电弧模型的仿真研究,TM501.2
  17. 小型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及仿真分析,TM315
  18. 男士内裤结构参数化模型及信息数据库的建立,TS941.2
  19. 面向后驱动复合电源电动汽车仿真的ADVISOR二次开发研究,U469.72
  20.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高填方拱涵的受力性状分析,U449
  21.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PC箱梁徐变效应分析,U448.35;U4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 > 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与调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