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片状铜锌合金粉表面包覆改性的研究

作 者: 李霞
导 师: 叶红齐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工业催化
关键词: 铜金粉 SiO2 表面改性 原位聚合 三元共聚 接枝
分类号: TG17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了提高片状铜锌合金粉(又称铜金粉)的分散及耐腐蚀等应用性能,本文进行了在片状铜金粉表面包覆二氧化硅或丙烯酸酯的研究,制备出了核壳结构的SiO2或聚丙烯酸酯/铜金粉复合粒子。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片状铜金粉中高含量铜的测定方法,复合粒子制备过程中接枝率(PG)与接枝效率(GE)的影响因素,以及所制备的复合粒子的性能评价。1、铜金粉中高含量铜的测定方法及应用。采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控制pH值,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作显色剂测定铜金粉中高含量的铜,同时利用EDTA掩蔽锌、铝等元素以消除其干扰。Cu2+与EDTA生成摩尔比1∶1的蓝色络合物,该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λ=730nm,摩尔吸光系数为ε=88.9,铜含量在12-24mg/50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354+0.02317C(mg/50mL),线性相关系数R=0.9995。此分析方法对后续的复合粒子的性能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并给出了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定义。2、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铜金粉复合粒子及其表征。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氨水为水解抑制剂、异丙醇为溶剂,考察了加料方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正硅酸乙酯加入量(以m(SiO2)/m(铜金粉)计)、水硅比R(n(H2O)/n(TEOS))、催化剂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对最终包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FTIR、TG、XRD、SEM、激光粒度分析等手段对复合粒子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复合粒子光泽度为81.8,PG与GE分别为11.37%,75.48%。在3%硝酸中浸泡1h,原料铜金粉被腐蚀率为79.01%,复合粒子为61.75%。SiO2包覆后的铜金粉表面较平整,存在Si-O-Si及Si-OH的吸收峰,无定型态SiO2膜使复合粒子在470℃高温下增重速率由0.00904mg/s下降到0.00632mg/s,抗氧化性有所增强。3、原位溶液聚合制备PMMA/铜金粉复合粒子及其表征。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原位聚合的方法对铜金粉进行有机聚合物膜包覆,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以m(AIBN)/(铜金粉)计),稳定剂(以m(PVP)/(铜金粉)计),偶联剂(以m(MPS)/(铜金粉)计)对包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m(MMA)/m(铜金粉)为20%,m(AIBN)/(铜金粉)为1%,m(PVP)/(铜金粉)为5%,m(MPS)/(铜金粉)为9%,匀速滴加MMA和AIBN,反应温度为75℃~80℃,反应时间为3h,包覆得到的复合粒子光泽度为80.1,PG与GE分别为9.55%,47.75%。在2%硝酸中浸泡0.5h,原料铜金粉被腐蚀率为37.00%,复合粒子为28.94%。对制备出的PMMA/铜金粉复合粒子进行的SEM、FTIR、XRD表明,铜金粉表面较平整,包覆了带有酯羰基和甲基的碳氢聚合物,并可能含有非晶型的共聚物膜。4、三元共聚法制备TMPTMA-St-AA/铜金粉复合粒子及其表征。以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丙烯酸(AA)、苯乙烯(St)为单体,AIBN为引发剂,正丁醇为分散介质,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共聚反应。系统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用量及引发剂用量等参数对包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MPTMA用量(以m(TMPTMA)/m(铜金粉)计)为10.6%,丙烯酸用量(以m(AA)/m(铜金粉)计)为0.4%,苯乙烯用量(以m(St)/m(铜金粉)计)为0.9%,引发剂用量(以m(AIBN)/m(铜金粉)计)为1%,采用恒压均速滴加方式加入St和TMPTMA溶液,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的较优条件下,包覆得到的复合粒子光泽度为82.0,PG与GE分别为10.49%,88.15%。在2%硝酸中浸泡1h,原料铜金粉被腐蚀率为65.49%,复合粒子为49.37%。对制备出的TMPTMA-St-AA/铜金粉复合粒子进行的FTIR、XRD、TG-DTA表明,铜金粉表面包覆了带有苯环和羰基的碳氢共聚物,高温500℃下包覆后的铜金粉增重率由原来的19.17%下降至14.74%。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前言  12-13
第一章 绪论  13-31
  1.1 片状金属颜料概述  13-14
    1.1.1 片状金属颜料的特性  13-14
    1.1.2 片状金属颜料的加工方式  14
  1.2 铜金粉简介  14-20
    1.2.1 铜金粉概述  14-15
    1.2.2 铜金粉的性质  15-17
    1.2.3 铜金粉的制备  17-18
    1.2.4 铜金粉在化工催化剂中的应用  18
    1.2.5 铜金粉颜料表面改性的作用及发展现状  18-20
  1.3 聚合物/无机复合粒子的制备  20-25
    1.3.1 溶胶-凝胶法  21
    1.3.2 原位共聚法  21-24
    1.3.3 共混法  24
    1.3.4 插层复合法  24-25
  1.4 丙烯酸酯的溶液聚合  25-29
    1.4.1 溶液聚合概述  26-27
    1.4.2 溶液聚合的成核与稳定机理  27-28
    1.4.3 丙烯酸酯溶液聚合研究进展  28-29
  1.5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29-31
第二章 铜金粉中高含量铜的测定方法及应用  31-38
  2.1 实验试剂  31
  2.2 实验设备  31-32
  2.3 实验过程  32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36
    2.4.1 实验方法原理  32
    2.4.2 吸收光谱  32-33
    2.4.3 酸度的影响  33
    2.4.4 试剂用量的选择  33-34
      2.4.4.1 EDTA溶液用量  33-34
      2.4.4.2 缓冲溶液用量  34
    2.4.5 杂质的干扰与消除  34-35
    2.4.6 校准曲线  35
    2.4.7 样品分析  35-36
      2.4.7.1 方法准确度测定  35-36
      2.4.7.2 结果比照  36
  2.5 分光光度法在铜金粉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36-37
    2.5.1 缓蚀效果  36
    2.5.2 接枝率(PG)  36-37
    2.5.3 接枝效率(GE)  37
  2.6 本章小结  37-38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铜金粉复合粒子及其表征  38-56
  3.1 实验试剂  38
  3.2 实验设备  38-39
  3.3 实验原理  39-41
  3.4 实验过程  41-43
    3.4.1 SiO_2/铜金粉复合粒子的制备  41
    3.4.2 SiO_2/铜金粉复合粒子的测试与表征  41-43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55
    3.5.1 加料方式的影响  43-45
    3.5.2 反应时间的影响  45-46
    3.5.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6-47
    3.5.4 正硅酸乙酯加入量的影响  47
    3.5.5 水硅比R(n(H_2O)/n(TEOS))值的影响  47-49
    3.5.6 催化剂的影响  49-51
    3.5.7 SiO_2/铜金粉复合粒子的表征分析  51-55
      3.5.7.1 光学显微镜分析  51-52
      3.5.7.2 扫描电镜(SEM)分析  52
      3.5.7.3 红外光谱(IR)分析  52-53
      3.5.7.4 XRD分析  53-54
      3.5.7.5 粒度分析  54
      3.5.7.6 热重分析  54-55
  3.6 本章小结  55-56
第四章 原位聚合法制备PMMA/铜金粉复合粒子及其表征  56-73
  4.1 实验试剂  56
  4.2 实验设备  56
  4.3 实验原理  56-58
    4.3.1 表面接枝聚合  56-57
    4.3.2 原位聚合  57-58
  4.4 实验过程  58-59
    4.4.1 PMMA/铜金粉复合粒子的制备  58-59
    4.4.2 PMMA/铜金粉复合粒子的测试与表征  59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9-68
    4.5.1 反应时间的影响  59-61
    4.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61-62
    4.5.3 单体用量的影响  62-64
    4.5.4 引发剂的影响  64-65
    4.5.5 稳定剂PVP的影响  65-66
    4.5.6 硅烷偶联剂MPS的影响  66-68
  4.6 样品的检测  68-72
    4.6.1 红外光谱(IR)分析  68-69
    4.6.2 光学显微镜分析  69-70
    4.6.3 扫描电镜(SEM)分析  70
    4.6.4 XRD分析  70-71
    4.6.5 粒度分析  71-72
  4.7 本章小结  72-73
第五章 三元共聚法制备TMPTMA-ST-AA/铜金粉复合粒子及其表征  73-98
  5.1 实验试剂  73-74
  5.2 实验设备  74
  5.3 实验过程  74-75
    5.3.1 TMPTMA-St-AA/铜金粉复合粒子的制备  74-75
    5.3.2 TMPTMA-St-AA/铜金粉复合粒子的测试与表征  75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89
    5.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75-77
    5.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77-79
    5.4.3 单体用量的影响  79-85
    5.4.4 引发剂AIBN的影响  85-87
    5.4.5 加料方式的影响  87-88
    5.4.6 溶剂的影响  88-89
  5.5 最佳条件下包覆的铜金粉性能比较  89-92
    5.5.1 原料处理与否的比较  89-90
    5.5.2 一元、二元、三元共聚包覆铜金粉的比较  90-91
    5.5.3 产物处理与否的比较  91-92
  5.6 包覆铜金粉样品的表征  92-97
    5.6.1 红外光谱分析  92-93
    5.6.2 电镜扫描(SEM)分析  93-94
    5.6.3 粒度分析  94
    5.6.4 高温耐氧化性能测试  94-95
    5.6.5 耐碱性分析  95
    5.6.6 XRD分析  95-97
  5.7 本章小结  97-98
第六章 结论  98-100
参考文献  100-106
致谢  106-10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7

相似论文

  1. 环氧分子在碳纤维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TB332
  2. 铝铵基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TS727
  3. 大米蛋白酶解—接枝共聚综合改性技术的研究,TS201.2
  4. 利用作物秸秆制备高性能吸附材料并用于水中多环芳烃治理,X712
  5. 不同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R318.08
  6. 复合溶胶改性Ce、Co、Ni/V-W/TiO2选择催化还原NOx的性能研究,X701
  7. 不同类型亲水性结构表面修饰的聚氨酯材料与凝血十二因子九肽片段及纤维蛋白原P1片段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O631.3
  8. 激光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合物微/纳米纤维及其性能研究,TQ340.64
  9. 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S195.6
  10. PVA基复合包装材料纳米SiO2改性及其对咸鸭蛋保鲜效果的影响,TS253.46
  11. 2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制备及质量检测方法研究,S482.3
  12. 马铃薯接枝淀粉的性能研究,TS103.846.1
  13. 锂电池负极材料烧成用氧化铝坩埚的开发研究,TQ174.6
  14. 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的合成、改性及应用,O631.3
  15. 用于光动力治疗剂的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载药体系的研究,TB383.1
  16. 活性自由基聚合用于材料表面生物相容性修饰的研究,O631.3
  17. 聚丙烯接枝与共混改性及其耐疲劳性研究,TQ325.14
  18. 聚酰亚胺/纳米二氧化硅杂化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TB383.2
  19. 多功能Fe3O4/ZnO/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B383.1
  20. 两种高温合金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TG174.4
  21. Ni-P/纳米SiO2复合镀层耐蚀及强化冷凝传热性能研究,TG174.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金属学与热处理 > 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 > 腐蚀的控制与防护 > 金属表面防护技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