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Cu/Fe复合粉末的制备及其相关机理研究
作 者: 崔航
导 师: 谭澄宇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材料学
关键词: Cu/Fe合金粉末 置换镀 动力学 热力学 钝化剂
分类号: TB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金属包覆型复合粉末在宏观上具有均一性,在微观上具有多相性。它是一种新型多相复合粉末合金材料。本文通过动力学试验,研究转速、温度、pH值以及主盐浓度对置换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求出了Cu2+的扩散系数和反应活化能。并通过表观状态观察、包裹率、Cu2+转换率以及样品断面金相显微观察,确定了Cu/Fe合金粉末酸性置换镀液的组成,并给出了适宜的工艺条件;论文还借助CHI660C电化学工作站,利用极化曲线、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测试技术对Cu/Fe合金粉末的钝化剂组成进行了优化。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研究表明,当k<<D/δ时,速度为K·A(M12+),即置换反应过程为化学反应所控制;当k>>D/δ时,速度为D/δ·A·(M12+),即置换反应过程为扩散环节所控制。所研究硫酸铜镀液体系中铜置换包覆反应速度明显受到转速、温度、pH值和主盐浓度的影响。随着转速、温度和主盐浓度的增加,置换速度随之增加。镀液pH值维持在0.8左右时,有利于粉末置换包覆的进行。该置换反应符合扩散控制机理。动力学数据均服从一级反应速率规律。其中速率常数k与转速ω满足κ=0.62D2/3v-1/6ω1/2关系式,由此估算出D值约为1.35×10-5cm2/s。该置换反应的Arrhenius方程为:lnk=—2.29/T+4.06,反应活化能为:Ea=19kJ/moL2、本研究镀液采用CuSO4水溶液体系,适宜的镀液组成为:CuSO4·5H2O:40g/L;pH约为0.8;并在镀液中加入了适量的添加剂,其中丙烯基硫脲:0.1g/L;硅烷偶联剂(KH550):0.2ml/L。实验温度为20℃左右,转速为400r/min。上述镀液体系稳定,易于操作,Cu2+转化率高达90%。所制得Cu/Fe复合粉末,呈玫瑰红色,表面铜层包覆致密连续完整,无铁颗粒基体裸露,气孔数目较小3、在3.5%NaCl环境中BTA、MBT钝化剂对Cu均有一定的钝化效果,而经二者复配后钝化效果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其钝化效果为Blank<MBT<BTA< BTA+MBT;在0.5mol/LHCl环境中BTA、MBT等钝化剂对Cu同样具有一定的钝化效果,经二者复配后效果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趋势为Blank<BTA<MBT< BTA+MBT。BTA和MBT具有不同的钝化机理,MBT可以在[Cu(Ⅰ)BTA]络和膜缺陷处,通过强化学吸附形成钝化膜,作为缺陷处的补添剂,因此BTA和MBT复配后相互促进界面吸附能力,在金属表面形成更加致密的保护膜,抑制了铜的腐蚀。在3.5%NaCl和0.5mol/LHCl中BTA与MBT比例均为1:1的复配溶液时对Cu的钝化效果最佳,优于1:3、1:5、1:7、3:1、5:1和7:1比例的钝化效果。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目录 6-9 第一章 绪论 9-24 1.1 金属包覆型复合粉末 9-13 1.1.1 金属包覆型复合粉末的分类 9-10 1.1.2 金属包覆型复合粉末的制备原则 10 1.1.3 金属包覆型复合粉末的制备方法 10-11 1.1.4 金属包覆型复合粉末的应用 11-13 1.2 化学置换镀铜 13-16 1.2.1 化学置换镀铜的机理研究 13-15 1.2.2 化学置换镀铜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5-16 1.3 CU/FE合金粉末的腐蚀与防护 16-19 1.3.1 Cu/Fe合金粉末的腐蚀 16-17 1.3.2 Cu/Fe合金粉末的防护 17-19 1.4 电化学测试方法 19-22 1.4.1 循环伏安 19-20 1.4.2 极化曲线 20-21 1.4.3 电化学阻抗谱 21-22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2-24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4-31 2.1 实验药品、仪器 24-25 2.1.1 实验药品 24 2.1.2 实验仪器 24-25 2.2 实验材料 25 2.3 镀液的配置 25-26 2.3.1 镀液基本组成及工艺条件 25-26 2.3.2 镀液的配置 26 2.4 CU/FE复合粉末制备工艺流程 26 2.5 Cu/FE复合粉末的表观状态及微观形貌 26-27 2.5.1 宏观形貌 26-27 2.5.2 金相显微观察 27 2.6 镀液中Cu~(2+)转换率的测定 27-28 2.6.1 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标定 27-28 2.6.2 施镀后镀液中Cu~(2+)浓度的滴定 28 2.6.3 镀液中Cu~(2+)的转换率的测定 28 2.7 钝化剂实验 28-29 2.7.1 试样的准备 28-29 2.7.2 钝化溶液、腐蚀溶液的配置 29 2.8 电化学测试 29-31 2.8.1 循环伏安测试 30 2.8.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30 2.8.3 极化曲线测试 30-31 第三章 粉末置换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31-41 3.1 粉末置换镀的热力学分析 31-33 3.2 粉末包覆的动力学分析 33-39 3.2.1 置换过程的一般机理 33 3.2.2 置换过程的控制步骤 33-34 3.2.3 置换包覆的影响因素 34-39 3.3 本章小结 39-41 第四章 CU/FE合金粉末制备工艺的研究 41-57 4.1 引言 41 4.2 硫酸铜浓度的影响 41-44 4.3 添加剂的影响 44-48 4.3.1 丙烯基硫脲的影响 44-46 4.3.2 硅烷偶联剂(KH550)的影响 46-48 4.4 PH值的影响 48-50 4.5 包覆工艺因素的影响 50-54 4.5.1 温度的影响 50-52 4.5.2 转速的影响 52-54 4.6 CU/FE合金粉末显微组织观察 54-56 4.7 本章小结 56-57 第五章 复合粉末的钝化处理 57-79 5.1 引言 57 5.2 3.5%NACL溶液中BTA与MBT的协同作用 57-65 5.2.1 极化曲线测量 57-59 5.2.2 循环伏安测量 59-60 5.2.3 交流阻抗普测量 60-63 5.2.4 SEM观察与分析 63-65 5.3 3.5%NACL溶液中BTA+MBT复配钝化剂的配比优化 65-69 5.3.1 极化曲线测量 65-67 5.3.2 循环伏安曲线测量 67-68 5.3.3 交流阻抗谱测量 68-69 5.4 0.5MOL/L HCL溶液中BTA与MBT的协同作用 69-74 5.4.1 极化曲线测量 69-70 5.4.2 循环伏安曲线测量 70-71 5.4.3 交流阻抗测量 71-73 5.4.4 SEM测量与分析 73-74 5.5 0.5MOL/L HCL溶液中BTA+MBT复配钝化剂的配比优化 74-78 5.5.1 极化曲线测量 74-75 5.5.2 循环伏安测量 75-76 5.5.3 交流阻抗谱测量 76-78 5.6 本章小结 78-79 第七章 结论 79-80 参考文献 80-86 致谢 86-8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7
|
相似论文
- 含苯并噁唑新型半芳香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O633.5
- 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玻璃钢在高温高压水中分解回收的研究,TQ320.1
- 我国典型低挥发分煤热解成分的定量分析,TQ530.2
-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 基于物理模型的真实感流体实时仿真技术,TP391.41
- 涵道式无人飞行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22
- 月球车建模分析及滑转量估计研究,TP242
- 双足机器人快速步行动力学研究,TP242.6
- 准四足被动行走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研究,TP242.6
- 电动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特性分析与控制,TP242.2
-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 个性化人工膝关节设计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研究,R318.1
- 罗非鱼片的超临界CO2干燥特性研究,TS254.4
- 消癌平制剂及其绿原酸单体的药动学研究与质量控制,R285
- 铜渣焙烧改性的实验研究,X758
- TiO2表面纳结构对其疏水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O614.411
- 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323.4
-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316.33
- 钛白粉表面包膜的表征及机理,TQ621.12
- 莴笋渗透脱水传质动力学及渗后热风干燥特性研究,TS255.52
- 大型变压器内局部放电激发超声波的机理及其传播特性研究,TM85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 粉末技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