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鼠背部微循环活体观测模型及在失血休克—复苏研究中的应用

作 者: 卢莉琼
导 师: 王翔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生物物理学
关键词: 微循环 活体观测 失血休克 背部微循环观测窗
分类号: R459.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微循环变化是一项重要的生理指标,其观测对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微循环的活体观察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测微血管的形态、舒缩运动、血流速度、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流动、渗出过程等。活体观察脏器微循环的变化,可以直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寻求治疗疾病的方法,从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前景。其背部微循环观察室(dorsal microcirculatory chamber.DMC)活体观测模型在组织创伤愈合、修复,血管网络构型,传然性疾病,皮肤病,血液学等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中都有涉及。目前,我们主要进行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在血液代用品研究中,能否对严重失血性休克进行有效的复苏是血液代用品药效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复苏前后微循环的变化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生理指标。本研究在建立了背部微循环活体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于失血休克复苏观测当中,取得了较理想的观测结果,今后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关于本研究:目的:建立背部微循环活体观测模型,并应用于失血休克实验当中,观测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微循环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250g以下的SD大鼠,利用背部微循环观察窗建立微循环活体观测模型,然后在显微摄像系统中观测在正常生理状态,失血休克和三组不同复苏液(生理盐水组,人工红细胞组和自体全血组)治疗情况下,毛细血管形态和微血管分支数,微血管管径,血液流态和血流颜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统计结果显示,p<0.05时,1).在动物的初始MAP和体重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正常生理状态下和失血休克中,微血管管径有显著差异;2).复苏后的管径恢复统计显示,自体全血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其余两组则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各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3).复苏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微血管分支上有显著差异,各组之间微血管分支也有差异。2.失血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MAP值分别维持在110mmHg,80mmHg,60mmHg,45mmHg,35mmHg左右的时候,在活体观测模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7个等级的血细胞流态和显著的毛细血管形态变化。3.观测到血流颜色正常生理状态和失血休克时有明显差别,在回输复苏液时又慢慢回复到休克前,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失血前状态。结论:背部微循环活体观测模型,能够很直观的反映在实验过程中微循环各生理指标的实时变化,观测统计方法简单,应用于失血休克中,可对各不同复苏液有效性进行评价。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26
  1.1 引言  10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0-11
  1.3 微循环临床检测方法  11-26
    1.3.1 微循环及其分类  11-12
    1.3.2 微循环基本概念的延伸  12-13
    1.3.3 微循环调节  13-14
    1.3.4 器官微循环的特点  14-18
    1.3.5 微循环监测常用的方法  18-23
    1.3.6 麻醉对微循环的影响  23-26
2 背部微循环观察窗活体观测模型的建立  26-38
  2.1 引言  26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9
    2.2.1 背部微循环观察窗活体观测的发展及现状  26
    2.2.2 目前国内活体观测存在的问题  26-27
    2.2.3 背部微循环观察窗的技术现状  27-29
    2.2.4 小结  29
  2.3 背部微循环观察窗的应用  29-30
  2.4 人工红细胞复苏液的制备  30-33
    2.4.1 引言  30
    2.4.2 产品制备方法  30-31
    2.4.3 评价参数  31-33
  2.5 预实验  33
    2.5.1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实验的可行性  33
  2.6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38
    2.6.1 仪器设备  33-34
    2.6.2 药品试剂  34
    2.6.3 动物分组及操作  34-36
    2.6.4 实验干预方法  36
    2.6.5 测定指标和方法  36-37
    2.6.6 数据统计分析  37-38
3 观测结果分析  38-46
  3.1 引言  38
  3.2 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  38-39
    3.2.1 仪器及步骤  38-39
    3.2.2 结果  39
  3.3 微血管管径  39-40
    3.3.1 仪器及观测方法  39
    3.3.2 结果  39-40
  3.4 毛细血管形态和微血管分支数  40-42
    3.4.1 仪器及步骤  40
    3.4.2 结果  40-42
  3.5 血细胞流态  42-44
    3.5.1 仪器与步骤  42
    3.5.2 结果  42-44
  3.6 血流颜色  44-45
    3.6.1 仪器及步骤  44
    3.6.2 结果  44-45
  3.7 小结  45-46
4 讨论及展望  46-48
  4.1 本课题创新意义  46
  4.2 讨论  46-47
    4.2.1 人工红细胞复苏的局限  46-47
    4.2.2 实验设备的改进和制作  47
  4.3 展望  47-48
致谢  48-49
参考文献  49-54
附录  54

相似论文

  1. Ang(1-7)/MAS通路对长期高脂喂养大鼠胰岛微循环及其功能的影响,R587.1
  2. 纤维介素在脑急性缺血再灌注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研究,R743
  3. 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R259
  4. 基于交通微循环的城市核心区路网系统优化与应用,U491.13
  5. 不同运动量对血管性痴呆防治作用的研究,R749.13
  6. rhG-CSF经鼻靶向中枢给药对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R743.3
  7. 丹参联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R683
  8. TNFα诱导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纤维介素表达及功能的研究,R541
  9. 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R285.5
  10. 益骨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及机理研究,R285.5
  11. 大鼠活体碾压伤皮瓣显微镜观察模型的建立及VNP对碾压撕脱皮瓣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R641
  12. 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微循环障碍中纤维介素表达的研究,R541
  13. 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电刺激所致的小肠肌电活动变化的解析,R338
  14. 大血藤中绿原酸成分及总皂苷对腹膜粘连的机制研究,R285
  15. 绿僵菌微循环产孢相关基因MaAGA、Pyk、PP5的克隆和功能分析,Q78
  16. 温肾止痛颗粒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及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R285
  17. 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网络中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U491
  18. 聚乙二醇用于内毒素血症大鼠液体复杂的实验研究,R459.7
  19. 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脉压、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R544.1
  20. 活血祛风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指腹微循环血流的影响,R259
  21. 基于图像处理的微循环中血液流动特性提取的研究,TP391.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治疗学 > 急症、急救处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