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条斑星鲽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作 者: 徐世宏
导 师: 温海深;李军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渔业
关键词: 条斑星鲽 亲鱼培育 人工授精 孵化 苗种培育 雌核发育诱导
分类号: S91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俗称黑条鲽、摩式星鲽,隶属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亚目(Pleuronectoridei),鲽科(Pleuronectidae),星鲽属(Verasper),为太平洋西北部冷温性底层鱼类。条斑星鲽主要分布在鄂霍次克海、日本西北海域朝鲜半岛以东和西南海区及中国的黄渤海区,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种。条斑星鲽在中国北方仅有零星分布,自然资源量极小,天然苗种尤为匮乏,从而制约了增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水产养殖业致力于条斑星鲽鱼类的人工繁育研究,本种即将成为近年来鲆鲽类养殖的新品种之一。自2004年11月,由日本引进条斑星鲽人工种苗以来,工厂化的驯化、中间培育、养成以及人工种鱼促熟等各项研究均取得了明显的科研成果。但是,在许多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条斑星鲽苗种的培育,是改变目前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供需结构,刺激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主要从条斑星鲽苗种的引进、驯化和培育、生长与生态转化效率、亲鱼培育人工授精孵化苗种培育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测定了引进苗种后一周年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结果显示,条斑星鲽的体长平均日生长0.55mm,最快日增长1.13mm,平均日增重2.33g,最大日增重4.63g,体长和体重呈指数函数关系:W=10-5L3.0226,r=0.9893。生态转化效率周年波动范围是34.16-91.07%。环境诱导和营养强化亲鱼597尾,其中雄鱼457尾,雌鱼140尾,亲鱼经过三个月的强化培育,雌鱼85%性发育成熟,雄鱼95%性发育成熟。自2008年2月16日至3月31日收集受精卵16次,约12000ml,布池孵化初孵仔鱼约70万尾。受精率范围为30.0-86.0%,孵化率范围为29.0—85.0%之间。苗种培育过程中,培育水温10-17℃,盐度30-32‰,pH8.0-8.2,充气量由每小时20L/m~3在5天内逐渐增至每小时60L/m~3,换水量由每天10%在15天内逐渐加大到每天50%,以后随着仔鱼的生长换水量加大到150%。培苗全程采用S型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异质雌核发育试验过程中,首先确定了精子灭活时适宜的紫外线照射时间为210 s,精子遗传物质完全灭活,同时受精后孵化率最高,为30.64%。这一灭活剂量与Mori在条斑星鲽中报道的结果相似,高于牙鲆雌核发育诱导过程中精子遗传物质灭活的紫外照射时间。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1 研究综述  12-26
  1.1 我国海水鱼类繁殖、养殖现状  12-14
  1.2 鱼类的生殖类型及性腺发育期划分  14-16
  1.3 鱼类性腺发育、繁殖调控研究  16-17
  1.4 卵子的类型  17-18
  1.5 鱼类的繁殖季节  18
  1.6 条斑星鲽生物学特性、分布及适宜的生长环境因子  18-23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4
  1.8 条斑星鲽异质雌核发育  24-25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5-26
2 条斑星鲽引种、培育及生长与生态转化效率研究  26-32
  2.1 材料与方法  26-27
    2.1.1 材料来源及室内养殖情况  26
    2.1.2 特定生长率及生态转化效率的测定  26-27
  2.2 结果与讨论  27-32
    2.2.1 条斑星鲽的生长情况  27-28
    2.2.2 条斑星鲽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28-29
    2.2.3 条斑星鲽全年的生态转换效率和特定生长率的测定  29-31
    2.2.4 条斑星鲽生长与摄食的关系  31-32
3 条斑星鲽亲鱼诱导调控  32-35
  3.1 材料与方法  32-33
    3.1.1 亲鱼来源  32
    3.1.2 亲鱼培育  32-33
  3.2 结果与讨论  33-35
4 条斑星鲽苗种培育  35-40
  4.1 人工授精  35
  4.2 孵化  35-36
  4.3 苗种培育  36
  4.4 结果与讨论  36-40
    4.4.1 受精率及孵化率  36-37
    4.4.2 胚胎发育  37
    4.4.3 仔、稚、鱼的发育  37-38
    4.4.4 孵化、培育盐度对胚胎和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38-39
    4.4.5 苗种培育  39-40
5 条斑星鲽早期发育形态特征  40-52
  5.1 材料与方法  40
  5.2 结果  40-52
    5.2.1 受精卵的形态和生态特征  40-41
    5.2.2 卵胚发育特征  41-44
    5.2.3 仔、稚、幼鱼的发育特征  44-52
      5.2.3.1 前期仔鱼  44-45
      5.2.3.2 后期仔鱼  45-47
      5.2.3.3 稚鱼  47-48
      5.2.3.4 幼鱼  48-52
6 条斑星鲽早期发育组织学观察  52-60
  6.1 材料与方法  52
  6.2 结果  52-58
  6.3 讨论  58-60
7 条斑星鲽异质雌核发育诱导初步研究  60-66
  7.1 材料与方法  61-62
    7.1.1 亲鱼培育  61
    7.1.2 精卵收集和精子灭活  61
    7.1.3 人工授精  61
    7.1.4 冷休克处理参数  61
    7.1.5 胚胎发育比较  61
    7.1.6 存活率、孵化率的计算  61-62
  7.2 实验结果  62-65
    7.2.1 精子的遗传失活时间优化  62-63
    7.2.2 胚胎发育比较观察  63-65
  7.3 讨论  65-66
参考文献  66-70
个人简历  70
发表的学术论文  70
科研成果  70-71
致谢  71

相似论文

  1.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2. 军曹鱼与红鳍笛鲷精液超低温保存及冷冻损伤研究,S961.2
  3. 孵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TP273.5
  4. 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F276.44
  5. 中草药复方制剂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研究,S828
  6. 高新技术孵化网络的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F276.44
  7. 创新孵化网络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F276.3
  8. 宫腔内人工授精使用米索前列醇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R714.8
  9. 知识流动下集群合作与孵化器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F276.44;F224
  10. 两种星鲽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久效磷对其毒性作用的研究,X174
  11. 两种星鲽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三丁基氧化锡对其毒性作用的研究,S917.4
  12. 条斑星鲽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S917.4
  13. 精子蛋白ERp57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率相关性的初步研究,R714.8
  14. 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探讨,R714.8
  15. 经阴道小卵泡抽吸术辅助IUI治疗PCOS合并不孕的临床研究,R711.6
  16. 优质中型肉用鸭的精液特性及人工授精方法研究,S834
  17. 两种石龙子的生活史特征及热环境对胚胎发育和后代表型的影响,Q958
  18. 大竹蛏规模化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研究,S968.3
  19. 骡鸭生产中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研究,S834
  20. 犬人工授精技术的试验研究,S829.2
  21. 企业孵化器企业化运行模式研究,F276.4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基础科学 > 水产生物学 > 水产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