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

作 者: 祝翠华
导 师: 李从容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 就业弹性 区域比较
分类号: F249.21;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将技术创新模式理解为不同时空条件下技术创新要素的不同组合,并细化为创新动力、创新者、技术选择三个要素,逐一分析了各要素与就业弹性的关系,提出了6个假设,建立了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选取相应的统计指标对技术创新模式各要素和就业弹性进行解释;选取了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作为东、中、西地区的代表性省份;接着通过SPSS16.0进行了主成分和回归分析,得出了技术创新模式各要素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模式与就业弹性的关系,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然后,根据实证结果划分出“创新动力型”、“企业家主导型”和“技术选择型”技术创新模式;结合特定历史条件,讨论了假设检验结果,得出结论:(1)区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差异导致就业弹性变化不同;(2)专利发明的推动明显不足,市场需求推动就业弹性提高;(3)国有企业在就业促进中的作用削弱,非国有企业的作用在逐渐凸现;(4)劳动力价格的增加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不明显,而工业化水平成为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最后,以促进各要素对就业弹性的良性协调作用,使技术创新模式拉动就业弹性持续增加为目标,从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建议:(1)宏观层面:①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建立三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②结合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优化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结构;③各地区应相互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就业机制;④顺应工业化发展趋势,制定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2)微观层面:①加强企业联合、校企联合,建立完善的产学研机制;②将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③培养企业家精神,承担社会的就业责任。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重新界定技术创新模式要素,增强了技术创新模式的可操作性。(2)总结出东中西三个地区代表性省份的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出特定历史条件下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作用差异。(3)理清了技术创新模式各要素对就业弹性的作用机理,总结了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22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0-12
    1.1.1 实践背景及意义  10-11
    1.1.2 理论背景及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7
    1.2.1 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概述  12-14
    1.2.2 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概述  14-15
    1.2.3 对我国就业弹性的研究概述  15-16
    1.2.4 文献评价  16-17
  1.3 重要概念的界定  17
  1.4 论文的思路和内容结构  17-20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0-22
    1.5.1 研究方法  20
    1.5.2 论文的创新点  20-22
2 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  22-34
  2.1 界定技术创新模式的各要素  22-23
    2.1.1 技术创新模式要素研究现状  22-23
    2.1.2 界定本文技术创新模式各要素  23
  2.2 技术创新模式与就业弹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23-29
    2.2.1 创新动力与就业弹性的关系  23-26
    2.2.2 创新者与就业弹性的关系  26-27
    2.2.3 技术选择与就业弹性的关系  27-29
  2.3 建立理论模型  29-34
    2.3.1 假设 H1:专利发明的增加有利于就业弹性提高  30-31
    2.3.2 假设 H2: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就业弹性增加  31
    2.3.3 假设 H3:国有企业的数量增加不利于就业弹性提高  31
    2.3.4 假设 H4:非国有企业的数量增加有利于就业弹性提高  31-32
    2.3.5 假设 H5:劳动力价格提高不利于就业弹性的增加  32
    2.3.6 假设 H6: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就业弹性的增加  32-34
3 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  34-69
  3.1 确定技术创新模式和就业弹性衡量的统计指标  35-36
  3.2 确定区域研究的代表性省份和各地区就业弹性研究分析  36-39
    3.2.1 确定区域研究的代表性省份: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  36-37
    3.2.2 浙江省、湖北省以及陕西省就业弹性问题的研究分析  37-39
  3.3 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39-66
    3.3.1 1978—1999年浙江省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39-45
    3.3.2 1978—1999年湖北省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5-50
    3.3.3 1978—1999年陕西省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0-55
    3.3.4 2000—2007年浙江省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5-59
    3.3.5 2000—2007年湖北省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9-62
    3.3.6 2000—2007年陕西省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62-66
  3.4 实证分析小结  66-69
4 实证结果讨论  69-79
  4.1 对“创新动力型技术创新模式”的讨论  69-74
    4.1.1 对具备“创新动力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历史条件分析  69-70
    4.1.2 对“创新动力型技术创新模式”相关假设结果的分析  70-74
  4.2 对“企业家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的讨论  74-77
    4.2.1 对具备“企业家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历史条件分析  74-75
    4.2.2 对“企业家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相关假设结果的分析  75-77
  4.3 对“技术选择型技术创新模式”的讨论  77-79
    4.3.1 对具备“技术选择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历史条件分析  77
    4.3.2 对“技术选择型技术创新模式”相关假设结果的分析  77-79
5 结论与对策  79-86
  5.1 结论  79-80
    5.1.1 区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差异导致就业弹性变化不同  79
    5.1.2 专利发明的推动明显不足,市场需求推动着就业弹性的提高  79
    5.1.3 国有企业在就业促进中的作用削弱,非国有企业的作用在逐渐凸现  79-80
    5.1.4 劳动力价格的增加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不明显,而工业化水平成为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80
  5.2 对策建议  80-84
    5.2.1 宏观层面  81-83
    5.2.2 微观层面  83-84
  5.3 结语与展望  84-86
致谢  86-87
参考文献  87-95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5

相似论文

  1. 户籍改革的区域差异比较,D631.42
  2. 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对就业结构影响分析,F249.27
  3. 基于技术标准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F426.4
  4.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F273.1
  5. 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G818
  6. 论我国工业企业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因素,F249.2
  7. 低收入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研究,F842.6
  8.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F124;F249.2
  9. 学习型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系统研究,F426.5
  10. 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模块化模式研究,F273.1
  11. 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F273.1
  12. 三次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F249.2
  13.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F249.2
  14. 中国工业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F425
  15.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F426.4
  16.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的分析,F249.2
  17. 关于提升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研究,F326.3
  18.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X321;F224
  19. 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F426.471
  20. 天津市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F273.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