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联合循环机组在线性能监测系统研究
作 者: 赵军友
导 师: 高建强
学 校: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专 业: 动力机械及工程
关键词: 联合循环 在线性能监测 数据处理 性能试验
分类号: TK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提高当前引进型及未来国产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经济性运行,实现机组在线性能监测。本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组级和厂级性能计算模型、性能试验模型和主要运行参数耗差分析模型,并采用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了计算所用实时测量值精度和可靠性达不到系统要求的问题。基于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开发了联合循环机组在线性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应用于某S109FA联合循环电厂,实践表明该系统可在线监测机组运行经济性和进行在线性能试验,而且能根据分析结果合理指导运行,有效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
全文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3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8-9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9-11 1.3 课题研究内容 11-13 第二章 气体热力性质 13-20 2.1 天然气的热力性质 13-14 2.1.1 天然气发热量 13-14 2.1.2 天然气定压比热容 14 2.2 空气、燃气的热力性质 14-18 2.2.1 燃气摩尔成分 15-17 2.2.1.1 化合物燃烧摩尔成分 15-16 2.2.1.2 混合物燃烧摩尔成分 16-17 2.2.2 燃料系数 17 2.2.3 各组成气体热力性质 17-18 2.2.4 燃气热力性质 18 2.2.5 绝热指数 18 2.3 气体热力性质计算程序 18-20 2.3.1 已知气体焓计算温度 18-19 2.3.2 已知气体相对压力计算温度 19 2.3.3 气体热力性质计算说明 19-20 第三章 在线性能监测模型 20-42 3.1 机组级性能计算模型 20-32 3.1.1 燃气轮机输出功率 20-23 3.1.2 燃气轮机热耗率和热效率 23 3.1.3 压气机效率和透平效率 23-24 3.1.4 压气机消耗功和透平膨胀功 24-28 3.1.5 压缩比和进气压力损失系数 28-29 3.1.6 余热锅炉效率 29 3.1.7 余热锅炉热端温差 29-30 3.1.8 余热锅炉节点、接近点温差 30 3.1.9 汽轮机热耗量和热耗率 30-31 3.1.10 汽轮机热效率 31 3.1.11 汽轮机排汽焓 31 3.1.12 蒸燃功比 31 3.1.13 机组热耗率和热效率 31-32 3.2 厂级性能计算模型 32 3.3 在线性能试验 32-38 3.3.1 在线性能试验所需参数 32-33 3.3.1.1 直接测量参数 33 3.3.1.2 中间计算参数 33 3.3.2 在线性能试验计算方法 33-37 3.3.2.1 机组总出力 34-35 3.3.2.2 机组总热耗率 35-37 3.3.3 在线性能试验计算实例 37-38 3.4 耗差分析 38-42 3.4.1 耗差分析原理 38-39 3.4.2 基准值的确定方法 39 3.4.3 耗差分析模型 39-42 3.4.2.1 给水温度耗差模型 40 3.4.2.2 排气温度耗差模型 40-41 3.4.2.3 排烟温度耗差模型 41-42 第四章 测量数据预处理 42-47 4.1 数据精度和可靠性 42-43 4.2 数据处理方法 43-45 4.2.1 多测点数据处理 43-44 4.2.2 单测点数据处理 44-45 4.3 数据处理实例 45-47 4.3.1 多测点参数的处理 45 4.3.2 单测点参数的处理 45-47 第五章 基于IMMS 平台的在线性能监测系统开发 47-53 5.1 IMMS 平台的构成与功能 47-50 5.1.1 通用算法库 48 5.1.2 过程算法库 48 5.1.3 模型开发环境 48-49 5.1.3.1 模块管理系统 48-49 5.1.3.2 模型管理系统 49 5.1.4 模型库 49-50 5.1.5 通讯接口 50 5.1.5.1 内部通讯 50 5.1.5.2 外部通讯 50 5.2 工程模块化建模方法 50-51 5.3 基于IMMS 平台的模型实现 51-53 5.3.1 主要算法 51 5.3.2 模型建立过程 51-53 第六章 在线性能监测系统应用实例 53-62 6.1 系统总体结构 53-54 6.1.1 网络通讯 53 6.1.2 数据管理 53-54 6.1.3 网页显示 54 6.2 在线性能监测系统功能 54-55 6.2.1 生产过程信息监视 54 6.2.2 在线性能计算 54-55 6.2.3 在线性能试验 55 6.2.4 耗差分析与运行指导 55 6.3 应用实例 55-62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62-64 7.1 本文主要工作 62-63 7.2 后续工作展望 63-64 参考文献 64-68 致谢 68-69 附录 69-71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1
|
相似论文
-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 多线阵CCD视觉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TP274.2
- 破前漏(LBB)方法在压水堆管道分析中应用,TL353.11
- 基于节点智能交互的物联网数据处理研究,TP391.44
- 煤基SOFC/IGCC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研究,TM611.3
- 基于FPGA高清视频车辆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1.41
- 高速所风洞天平校准软件设计及实现,TP311.52
- 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风机状态诊断研究,F426.61
- 居住建筑室内空气微细颗粒物净化用滤料的性能试验研究,TU834
- 高性能剪切钢板阻尼器的性能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TU352.1
- 不可逆焦耳—布雷顿及其联合循环的热力学优化分析,TK123
- 基于ARM9的电脑横机可视化数据处理系统研究,TS183
- 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TP391.44
- 雷电探测系统硬件设计,TN202
- 数据通信装备测试系统研究,TN806
- 数据中心Hadoop部署与追踪系统研究,TP308
- 船用泵水润滑轴承润滑性能试验研究,TH133.3
- 数据冗余处理技术在轨道交通AFC系统中的应用,U285
- 云环境下MapReduce容错技术的研究,TP302.8
- 带浮力块的柔性立管涡激振动特性研究,TB123
- 微型遥测胶囊体外磁跟踪定位技术研究,TH77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热工量测和热工自动控制 > 热工自动控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