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交往异化问题研究

作 者: 逯迪
导 师: 陈应琴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交往异化 分工 私有制 生活世界 工具理性
分类号: C91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交往活动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人类向往一种平等、自由、亲切的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交往活动出现了异化现象,物与物的关系构成了交往关系的中心内容并辐射到一切交往领域,造成了人类的交往物化,其结果是交往关系受到了物的支配,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相互疏离、不平等、不自由。马克思和哈贝马斯都关注过交往异化问题,本文的主旨在于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进行解读,并借鉴两位学者在探讨交往异化问题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试图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如何更科学和合理的看待交往异化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文章第一部分按照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发展逻辑,以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为蓝本从历时态上对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释,全面揭示交往异化理论的演进过程。早期马克思的思想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的,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集中体现在《穆勒评注》里对交往异化现象的批判。中期马克思已经开始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异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并且对异化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强制性分工私有制是造成交往异化的根源。后期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人类社会“三大形态”学说,认为人类社会三大阶段是不可跨越、依次发展的,并且人类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第三阶段最终扬弃交往异化。文章第二部分致力于理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极端膨胀,致使“系统”侵入“生活世界”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从而出现交往异化现象。他认为扬弃交往异化就要构建交往理性,注重语言理解,对抗工具理性的扩张,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章第三部分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作比较研究,认为两位学者所生活的时代主题有所不同,所以两人是分别站在不同角度对交往异化问题进行研究,前者注重从生产实践出发,把交往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强制性分工和私有制,才能消除交往异化;后者认为生产劳动只能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性的完善只能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交往来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才是通往和谐交往关系之径。在这一部分中还对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作出评论,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认为该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文章最后一部分主要研究交往异化问题的现实意义,认为研究交往异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交往异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对我们科学鉴别真假异化现象、理性看待交往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要求我们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哈贝马斯强调应建立起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理性,注重交往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遵守社会规范准则,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2
一、马克思的交往异化理论  12-24
  (一) 《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  12-15
    1. 货币是“异己的媒介”  12-14
    2. 交换活动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  14-15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  15-17
    1. 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15-16
    2. 交往异化的根源之一——私有制  16-17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异化  17-20
    1. 交往活动主体是现实的人  18
    2. 交往异化的历史必然性  18-20
  (四) 《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  20-24
    1. 交往异化视角下的三大社会形态  20-21
    2. 马克思交往异化思想的发展逻辑  21-24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  24-34
  (一) 交往异化现象——“有意被扭曲的交往”或“伪交往”  24-25
  (二) 异化现象的根源  25-30
    1. 生活世界的涵义  25-26
    2. 系统——可能入侵生活世界的致命因素  26-28
    3. 生活世界殖民化  28-30
  (三) 从交往的扭曲性走向交往的合理化  30-34
    1. 重新定义交往行为  30
    2. 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30-32
    3. 理想的言谈环境  32-34
三、两种交往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  34-39
  (一) 理论背景不同  34-35
  (二) 交往异化的根源不同  35-36
    1. 马克思认为强制性分工、私有制是根源  35-36
    2.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根源  36
  (三) 扬弃异化的途径不同  36-37
  (四) 对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的评价  37-39
四、研究交往异化问题的现实意义  39-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5

相似论文

  1.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2. 论中学历史教育的“生活世界”趋向,G633.51
  3. 高校辅导员职业特性研究,G641
  4. 符号学视角下的文本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H0
  5.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建立及其实施策略研究,G641
  6. 狂欢视野下的民间小戏,J825
  7.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研究,A811
  8.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G718.5
  9.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研究,G649.2
  10. 国际分工下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F752.02
  11. 武汉北编组站投入运营后武汉枢纽运输组织方案的研究,U292
  12.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B516
  13. 论夏代手工业,K222
  14. 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评价与启示,G114
  15. 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C91-0
  16. 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构关系探析,G301
  17. 中美贸易摩擦诱发机制研究,F752.771.2
  18. 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F752.6
  19. 分工、生产性服务业与政府的作用,F719
  20. 附加价值来源转化:基于技术进步与分工深化的研究,F279.2
  21. 人力资本配置模型研究,F272.9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关系、社会约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