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银行建筑形态研究

作 者: 方鸣
导 师: 刘维彬
学 校: 东北林业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银行建筑 建筑形态 表现手法 设计对策
分类号: TU247.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6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银行建筑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以自身的发展变化验证了社会制度、建筑技术的历史变迁。对建筑形态的研究是历来的热门话题,但针对银行这一特定功能的建筑形态进行研究的尚少,本文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立足国内外的代表性建筑实例,总结归纳了银行建筑历史传承及其发展脉络、形态的类型,进而对银行建筑形态的创作给以设计对策,提供设计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考察了银行建筑的根源,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引发的建筑功能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从银行建筑的庙宇、广场、链拱、围廊等历史演进形态中总结出银行建筑形态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古典形态银行建筑的形成因素和变化规律。其次,针对现代银行建筑形态的表现手法,以现代建筑形式美构成规律为依据,在形体塑造、立面处理、细部推敲等方面发掘优秀案例的表现手法,并进行建筑形态设计引导。第三,以区域文化的传承为线索,从符号、文脉、隐喻、象征、风水等多个角度分析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及表现效果,总结文化渗透下的银行建筑形态的内涵与外延的呼应关系。第四,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的建筑形态变化中,从材料、结构、生态、仿生、智能等多个方向分析当前科技形态银行建筑的技术内涵和表现形式。最后,总结出古典形态、文脉形态、科技形态三种现代银行建筑的形态类型及其相应的适用范围;针对现代银行建筑形态的不同创作方向提出时代形态地域化、文脉形态形象化、科技形态创新化的创作理念及相应的设计对策。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2
  1.1 研究背景  8-9
    1.1.1 时代背景  8-9
    1.1.2 银行的起源  9
  1.2 研究的内容  9-10
  1.3 研究的方法  10
  1.4 研究的意义  10-12
2 银行建筑形态的历史发展  12-24
  2.1 欧洲银行建筑的历史发展  12-18
    2.1.1 中世纪的敞廊和府邸形态  12-14
    2.1.2 16世纪的广场形态  14
    2.1.3 18世纪的链拱和围廊形态  14-17
    2.1.4 19世纪的集仿形态  17-18
  2.2 美国银行建筑的历史发展  18-19
    2.2.1 大中城市的古典复兴形态  18-19
    2.2.2 边远城市的地域文化形态  19
  2.3 我国银行建筑的历史发展  19-23
    2.3.1 封建时期的商铺形态  20-21
    2.3.2 殖民时期的银行形态  21-23
  2.4 本章小结  23-24
3 银行建筑形态的构成分析  24-44
  3.1 建筑形态的型体塑造  24-33
    3.1.1 几何型体  24-26
    3.1.2 均衡稳定  26-28
    3.1.3 加与减的手法  28-30
    3.1.4 体量组合手法  30-33
  3.2 建筑形态的立面处理  33-38
    3.2.1 虚实与光影  33-35
    3.2.2 色彩与肌理  35-37
    3.2.3 比例与尺度  37-38
  3.3 建筑形态的细部设计  38-43
    3.3.1 门窗  38-40
    3.3.2 幕墙  40-42
    3.3.3 屋顶  42-43
  3.4 本章小结  43-44
4 银行建筑形态的文化内涵  44-53
  4.1 符号与文脉的表达  44-47
    4.1.1 符号的运用  44-46
    4.1.2 文脉的继承和表达  46-47
  4.2 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运用  47-50
    4.2.1 隐喻的手法  47-49
    4.2.2 象征的手法  49-50
  4.3 风水与环境理念的注重  50-52
  4.4 本章小结  52-53
5 银行建筑形态的技术表象  53-64
  5.1 材料和结构对银行特征的表达  53-56
    5.1.1 材料语汇形态  53
    5.1.2 结构语汇形态  53-56
  5.2 生态理念与仿生学的启示  56-61
    5.2.1 生态理念的运用  56-59
    5.2.2 仿生学的启示  59-61
  5.3 智能技术与使用功能的关联  61-63
  5.4 本章小结  63-64
6 银行建筑形态的类型及设计对策  64-70
  6.1 银行建筑形态类型  64-65
    6.1.1 后化扬弃的古典形态  64
    6.1.2 批判继承的文脉形态  64-65
    6.1.3 突破创新的科技形态  65
  6.2 设计对策  65-69
    6.2.1 时代形态地域化  65-67
    6.2.2 文脉形态形象化  67-68
    6.2.3 科技形态创新化  68-69
  6.3 本章小结  69-70
结论  70-71
参考文献  71-7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5-76
致谢  76-77

相似论文

  1. “新”与“旧”的对话,TU984.114
  2. 对招贴设计中隐喻手法的分析及其应用,J524
  3. 广州荔湾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研究,TU984.114
  4. 开放的控制,TU-80
  5. 当代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研究,TU-02
  6. 无锡古运河公共雕塑调查研究,J313.2
  7. 李昌祺《剪灯余话》研究,I207.41
  8. 我国当代高校体育建筑适应性设计研究,TU245
  9. 青岛德租时期总督官邸研究,TU-86
  10. 彝汉吉祥图案表现手法比较研究,J522
  11. 多元融合之下的统一,I712.074
  12. 中美灾害新闻报道观念与表现手法比较,G212
  13. 居住建筑形态设计探究,TU241
  14. 建筑形态的构成化设计研究,TU-0
  15. 后现代主义景观与微型建筑,TU-0
  16. 浅析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与表现,J523
  17. 汉代马雕塑的造型艺术探究,J306
  18. 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F124
  19. 新建城市社区防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6
  20. 探析黄胄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色,J212
  21. 吉林省创意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对策研究,F719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 > 银行、储蓄所、保险公司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