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殷芸《小说》研究三论

作 者: 张莉
导 师: 韩云波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殷芸 《小说》 审美 小说通选集
分类号: I207.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殷芸《小说》成书于南北朝分治的萧梁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古代小说的作品创作极大丰富,写作技巧也得以相对成熟。作为一部融合众体的小说通选集,殷芸《小说》呈现出与此前小说明显不同的文学特征。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从殷芸自身及编撰背景、《小说》文本的文学特征和《小说》在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围绕《小说》展开由“外——内——外”的针对性研究。全文分为序论、正文、结语与附录四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小说》编撰者殷芸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殷芸的文学活动大多发生在萧梁前期,以分别参与由任昉、萧统和裴子野组织的文学团体活动为代表。这三个文学团体对殷芸的文学地位和审美情趣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但又有所区别。其中任昉文学圈主要影响到殷芸文学地位的提高和文学思想的初步形成;萧统文学圈、裴子野文学圈则从主流与非主流两个层面,分别对殷芸文学思想的定型与巩固产生重要影响。受到这些外部条件的综合影响,殷芸独特的审美倾向在其编撰《小说》时得到或隐或显的展示。第二章针对《小说》文本展开审美研究。透过文字的表面,系统梳理《小说》的审美状态所形成、衍发的相关逻辑要素。《小说》产生的时代,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意识对文学作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催生了文学领域中重构思维模式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小说的审美方式由群体审美向个体审美发生裂变,以及主流思维模式和非主流思维模式的互动融合。《小说》在结构、题材和写作手法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审美特征:结构布置的的宏大审美趋向;题材取舍的泛民间化审美趋向;写作手法的多重表现审美趋向。这些审美表征的背后,是深层审美内蕴的支撑。生命意识作为贯穿中国文学传统的主题,对《小说》所体现的终极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的理想主义审美传统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则标志着《小说》已开始向自觉审美演化。第三章探讨《小说》的小说史意义。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中历来交叉共存着两种小说观念:目录学小说观念和文学小说观念。《小说》从审美的角度,赋予小说这种新兴文体以更为丰富的文学内涵,使小说从“小说家”小说正式转变为文人小说。《小说》也突破了此前小说作品里志人、志怪和博物等壁垒分明的文体界限,呈现出一定的综合趋向,从而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小说通选集。《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既是对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与整合,同时又推动了小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小说文体的事实独立,开启了唐传奇与其他文言小说繁荣创作的序幕。此外,后面的附录采用年表的形式,对殷芸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进行简要钩稽,以便对《小说》的研究提供详实可信的史实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序论  9-13
第一章 殷芸交游考  13-25
  第一节 殷芸其人  13-14
  第二节 才华初展——殷芸与任昉文学圈  14-17
    一、文学圈核心人物  14-15
    二、文学圈主要活动及其表现特点  15-16
    三、殷芸参与的主要活动  16
    四、任昉文学圈对殷芸的影响  16-17
  第三节 融入主流——殷芸与萧统文学圈  17-21
    一、文学圈核心人物  17-18
    二、文学圈主要活动及其表现特点  18-19
    三、殷芸参与的主要活动  19-20
    四、萧统文学圈对殷芸的影响  20-21
  第四节 好古爱奇——殷芸与裴子野文学圈  21-25
    一、文学圈核心人物  21-22
    二、文学圈主要活动及其表现特点  22-23
    三、殷芸参与的主要活动  23-24
    四、裴子野文学圈对殷芸的影响  24-25
第二章 殷芸《小说》审美研究  25-39
  第一节 《小说》审美意识的产生因素  25-27
  第二节 《小说》的审美特征  27-34
    一、《小说》的结构布置:审美的宏大趋向  27-29
    二、《小说》的题材取舍:审美的泛民间化趋向  29-32
    三、《小说》的写作手法:审美的多重表现趋向  32-34
  第三节 《小说》的审美内蕴  34-39
    一、生命意识与终极审美  34-35
    二、理想主义审美的理性化  35-37
    三、《小说》的审美价值  37-39
第三章 殷芸《小说》的小说史意义  39-59
  第一节 从"小说家"小说到文学小说  39-43
    一、"小说家"的出现  39-40
    二、文人小说的萌生  40-43
  第二节 《小说》的文体特征——综合性小说通选集  43-52
  第三节 《小说》的小说史价值  52-59
    一、《小说》与小说的文体合流  53-55
    二、《小说》的小说史意义  55-59
结语  59-61
附录 殷芸行年简考  61-73
参考文献  73-79
后记  79

相似论文

  1.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2. 中学语文外国小说教学研究,G633.3
  3.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4. 从南北方蒙古族服饰差异看环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J523.5
  5. 中职幼师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G633.3
  6.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基础的研究,G633.7
  7.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8. 基于衔接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G633.3
  9. 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与当代高中生人格培养,G633.3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11.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内化问题研究,G718.5
  12. 不确定性和元小说:《马赛克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研究,I712.074
  13. 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对4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的分析报告,G623.71
  14.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G633.955
  15. 审视传统武术中的古典美学元素,G852
  16. 赣南客家围屋的美学分析,TU-80
  17. 试论藏族寓言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特点,I207.9
  18. 近代商贾题材电视剧的悲剧审美,J905
  19. 文学的影像诠释—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审美转换,J905
  20. 论文言传记阅读开展人物分析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G633.3
  21.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父子关系研究,I712.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