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林乐知思想研究
作 者: 王丽丽
导 师: 王林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林乐知 《万国公报》 宣教思想 教育思想 中国文化观 妇女观
分类号: K837.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5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共分七章,前三章主要是写林乐知的生平和在华活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林乐知的思想,后面四章分别写了林乐知的宣教思想、中国文化观、教育思想和妇女观。第一章写林乐知来华的背景,包括在美国的家庭和受教育情况及来华初期面临的困难。1860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和他的妻女抵达中国上海,林乐知在履行宗教义务的同时逐渐扩展它的活动和职业范围。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南方监理会教堂处于经济拮据的窘境,因此中断了林乐知的薪金来源。为生活所迫,林投身于世俗性活动——教育、翻译和报业。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林乐知的在华世俗性活动。在上海广方言馆任英语教习、在江南制造局从事翻译工作、并且还从事出版业。1868年他担任《上海新报》的编辑,这一新的职位诱发了他对出版业的热情,在任职报业的短短四个月之后,他便独自创刊发行了《教会新报》。1874年,易名为《万国公报》,此外,林乐知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业,1885年创办了中西书院,1892年又创办了上海中西女塾。1900年美南监理会将苏州的博习书院和宫巷书院合并为一,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苏州的东吴大学,1912年,中西书院从上海搬到苏州,并与东吴大学合并为苏州大学。这些世俗活动也正是林乐知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三章是关于林乐知的在华宣教活动。在其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他是照着美国监理会的一般程序——每周在一所小教堂里布道并且在城市里分发和宗教有关的小册子。久而久之,他发现这种布道方式收效甚微,在世俗性事业开创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宣教方式需要创新和改革,因此他开创了自己的传教方式:私人交流法、巡回布道制、利用中国本土的布道者进行宣教。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具有独特特征的宣教思想。第四章讨论的正是林乐知的宣教思想。他的宣教活动以《教会新报》和《万国公报》为主要阵地,其宣教特征表现为三点:一是宣讲基督教讲义,传播福音,他的宣讲基督教教义的方式又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二是宣传近代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教育情况,以学辅教,宣扬基督教乃格致之源;三是宣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及经济思想,以政论教,宣扬基督教乃立国之本。第五章是关于林乐知的中国文化观。他的中国文化观又是一种间接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形式,他以对儒教的比附和对儒教、佛教、道教、陋俗的批评来进一步宣扬基督教的优势,也就是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来减少宣教的阻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归主的目的。第六章是关于林乐知的教育思想,其内容不仅仅是如何兴办教育那样简单,它涵盖了林乐知如何处理基督教教义同科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科举制)、妇女解放的关系。内容虽然复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以基督拯救、征服中国,乃宗教普遍主义的核心内容和体现。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林乐知的妇女观在刚来中国传教的过程中,林乐知就发现女性和男性相比,有着专心,富有爱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因此他觉得妇女对于推进其传教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林乐知对于妇女的评价极高,他认为女人的教化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世界教化如何。所以林乐知提倡在中国兴女学,只有振兴女学,才能释放女人,以提拔女人平等之地位,造就女人同具之才能。林乐知同时还批判了许多中国的关于妇女的种种弊端——男尊女卑、幽闭妇女、缠足、“女子无才便是德”,言辞激烈,且一针见血,倡导基督教来释放女人。总之,宗教、科学、教育、儒学和妇女解放是构建林乐知整体思想的基本元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林乐知的宗教思想、教育思想、中国文化观和妇女观的研究来分析他对近代中国社会和中西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以对林乐知的思想做全面客观的评价。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导论 12-21 一、选题认识 12-13 (一) 理论意义 12 (二) 学术价值 12 (三) 现实意义 12-13 二、学术史综述 13-19 (一) 大陆学界的研究现状 13-17 (二) 海外学界的研究现状 17-18 (三) 对目前研究的看法 18-19 三、学术要点 19-21 (一) 重点 19 (二) 难点 19 (三) 创新点 19-20 (四) 理论方法与视角 20-21 第一章 林乐知来华背景 21-28 一、林乐知来华传教的缘起 21-24 (一) 林乐知的家世 21 (二) 在美国南部所受的教育 21-22 (三) 美国南部社会发展状况 22-23 (四) 美国南部的宗教运动 23-24 二、初来传教,困难重重 24-28 (一) 来华之际的宣教形势 24-25 (二) 差会面临的经济危机 25-28 第二章 在华的世俗性事业 28-51 一、以上海为基地 28-30 二、在上海广方言馆任教 30-36 三、在江南制造局任翻译 36-39 四、在华的新闻事业 39-45 1、《上海新报》 39-40 2、《教会新报》 40-42 3、《万国公报》 42-44 4、《益智新录》 44-45 五、兴办教育的尝试及成效 45-51 (一) 中西书院 45-49 (二) 上海中西女塾 49-51 第三章 布道活动 51-65 一、学习中文 51-53 二、布道方式 53-56 (一) 巡回布道制的开创 53-54 (二) 私人交流法 54-55 (三) 利用中国本土的布道者传道 55-56 三、布道成效 56-57 四、管理传教事业 57-60 五、传教中的感受和思考 60-65 第四章 宣教思想 65-89 一、利用报刊作为主要宣教工具 65-71 (一) 主要宣教报刊 65-69 (二) 《万国公报》与《教会新报》的宗教性质分析 69-71 二、宣教特征 71-89 (一) 直接宣讲教义 72-85 (二) 宣扬基督教乃格致之源 85-87 (三) 宣扬基督教乃立国之本 87-89 第五章 中国文化观 89-109 一、对儒教的态度 89-104 (一) “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缓和之计 90-95 (二) 基督教与儒教异同辨 95-100 (三) 对儒教的批评 100-104 二、对佛道及中国风俗的态度 104-109 (一) 对佛道的攻击 104-106 (二) 对中国陋俗批评 106-109 第六章 教育改革思想 109-121 一、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109-112 (一) 科学与宗教的定义 110-111 (二) 科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111-112 二、林乐知的科学观 112-115 三、对儒学教育的态度 115-121 (一) 同意开设儒学课程 115-116 (二) 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116-118 (三) 中西教育之比较 118-119 (四) 建议中国兴教育 119-121 第七章 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121-136 一、对西方妇女生活的介绍 121-125 (一) 女权意识 121-122 (二) 妇女参加社会工作 122-124 (三) 女子教育 124-125 二、对中国贬抑妇女的批判 125-131 (一) 男尊女卑 125-126 (二) 幽闭妇女 126-127 (三) 女子无才便是德 127-128 (四) 缠足 128-130 (五) 纳妾与溺婴 130-131 三、“释放妇女” 131-136 (一) 提倡男女平等 131-133 (二) 提倡一夫一妻制——保全女人的名节 133-134 (三) 兴女学 134-136 【附录一】林乐知生平年表 136-138 【附录二】林乐知在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一览表 138-140 【附录三】林乐知在华著译年表 140-167 【附录四】林乐知私人信件收集列表 167-168 【附录五】英汉人名、地名及专有名词对照表 168-170 参考文献 170-175 后记 175-176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76
|
相似论文
-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G647.38
-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 陈宝琛教育思想研究,G529
- 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研究,J20-4
-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633.3
-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G641
- 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 《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研究,G641
- 高校反恐防恐教育研究,D815.5
-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648
- 业余儿童手风琴教学研究,J624.3
- 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G40-09
-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野下的留守妇女问题研究,A811
-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陕北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442.6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研究,G711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探究,G64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清后期(1840~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