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

作 者: 杨帆
导 师: 程恭让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周敦颐 道德 幸福 价值追求 精神理想
分类号: B2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清以来,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日渐增多,最受非议的莫过于“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认为宋明理学是只讲天理、只讲道德不讲人欲的学问。但为什么当时的士大夫会有这样的呼声?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欲望为什么要被灭掉呢?是要灭掉所有的欲望吗?如果不是,需要灭掉的欲望又是什么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北宋初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道德沦丧。此时,一部分士阶层开始觉醒,他们呼唤人们正确看待幸福,正确看待人生。周敦颐,以其自身的言行向北宋世人重建了一个以德为福的精神世界,找寻自己精神上的依托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周敦颐在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中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尤其是在北宋这个转折时代。自汉以来,儒学不仅仅是官方大一统的思想,也是人们精神上的依傍。而至北宋初年,儒学在佛道二教的冲击以及时代的变迁中,汉唐经学已失去原始儒学的活力,无法应对外来的挑战,儒学需要更新。儒学在这时走到了一个转折期,而周敦颐便处在了这个转折点之上。周子不枉后人所封“开山鼻祖”之称,不仅秉承先秦儒家之真精神,使儒学重新昌明于世,而且将一些新鲜的元素注入儒学之中,以抗衡佛老思想的冲击;不仅为儒学开辟了新路向,且重塑人生幸福的新境界。周子将“太极”和“诚”有机的结合,第一次提出了本体和价值理念的问题,把太极看作是人性和价值理念的根据,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周子用“纯粹至善”的“诚”将天道与人道相贯通,具有本体意义的至善的“诚”也就成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以及做人的最高标准。周子也由此完成了他的以诚体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表明周子对真诚无妄境界的价值追求。周子道德形上理论的建立,旨在为儒家的道德理论找到一个形而上的根据。周子虽没有直接对“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对“不幸”与“大不幸”的解释,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周子以作为道德高尚的人为其人生的最大幸福。而对周子富贵观与生死观的探求,也反映了周子以德为福的人生观。一般来说,宋代理学的出现不外乎三个来源:一是儒学的疑古革新,二是道教的复兴运动,三是佛教的乘机传播。作为理学的开山人周敦颐也不能逃脱佛道二教的影响,在其精神世界的形成中,这二教给予其很大的影响。宋初,在佛道二教的冲击与儒家经学的日益衰败下,许多儒者自觉而不自觉地受到佛道二教的熏陶,在其思想中展示出道家佛教之学的形貌相状,这些不外乎是为了拯救儒学之正统地位,唤醒人们“内圣外王”之儒家的精神理想而形成。周子将佛道无欲之修养功夫援入儒家治世之哲学,为儒家开辟了新路径,在迷茫与困惑的时代中开辟一种新的精神追求。周子自南宋以后被人们推尊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黄百家就其对儒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给予“破暗”之功的称赞。但这远远不够,周子思想之真正意图及其影响,绝非仅仅为了使儒学重登大一统思想的宝座,而是希望人们在乱世中重新找寻人生意义的所在。周子的以德为福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主要是想把人们从当时的那个物欲横流、人无廉耻的世界中拯救出来,让人们反思一下幸福的真正含义,从那种奢靡与堕落的生活中走出来。宋明理学的“灭除欲望”是想让人们在当时的那种奢华的环境下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所在,重新树立新的价值追求,重塑道德在社会上的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绪论——宋初思想转型视角下的周子儒学思想  10-13
  (一) 学术界对周子思想的研究  10
  (二) 本文新意  10-13
第一章 北宋社会风貌暨士阶层的觉醒  13-20
  一 北宋社会风貌——呼唤道德的觉醒  13-15
    (一) 享乐主义的盛行  13-14
    (二) 宋代贞节观  14-15
  二 士阶层的觉醒  15-20
    (一) “重文”政策的推行  15-17
    (二) 宋初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追求  17-20
第二章 周子思想的形成  20-29
  一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  20-23
    (一) 汉唐经学的没落  20-21
    (二) 对汉唐儒学的审视与批判  21-22
    (三) 儒学新出路——援佛、道入儒  22-23
  二 周子精神世界之形成  23-29
    (一) 无欲主静——道家思想之融入  24-25
    (二) 自性清净的莲花君子品格——援佛入儒的君子新境界  25-29
第三章 周子以德为福的道德思想  29-42
  一 道德形而上的基础  29-35
    (一) “太极”--“诚”——道德之源头  29-33
    (二) 圣人之道——“诚”之规范  33-35
  二 对幸福之探求  35-39
    (一) 不幸与大不幸  36-37
    (二) 富贵观  37-38
    (三) 生死观  38-39
  三 德与福的统一 ——周子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体现  39-42
第四章 周子以德为福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之影响  42-54
  一 “孔颜乐处”  42-47
  二“内圣”功夫的修养  47-50
  三 周子地位之确立  50-54
结语  54-55
主要参考文献  55-57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3. 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研究,G449
  4.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5.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G711
  6. 论康德的科学观,B516.31
  7. 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评析,B82-05
  8.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9.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0. 浅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说,B26
  11. “综合社会契约论”研究,B82-05
  12. 关注幸福感与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B844
  13.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14. 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探析,G611
  15. 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思想研究,B82-09
  16. 你可以更幸福吗?,B844.2
  1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B844.2
  18.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20. 阿马蒂亚·森发展观的伦理解读,B82-05
  21.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家的道德责任研究,B82-05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宋、元哲学(960~1368年) > 周敦颐(濂溪,1017~1073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