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 者: 苏健淦
导 师: 祝维峰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学
关键词: 火针 基础针刺 带状疱疹
分类号: R2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课题将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火针治疗组和基础针刺对照组,观察火针与基础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收集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分成两组,其中火针组30例,对照组30例。火针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4.93岁,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2.83岁。操作方法:1.火针组:穴取病变皮损处阿是穴、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和双侧支沟穴及后溪穴。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常规消毒,手持火针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的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 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行火针术后,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常规消毒后,局部行围针刺,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并呈15°角。夹脊穴用毫针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0.8~1寸;针刺得气后,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针刺得气后,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电针刺激参数采用直流电,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上诉针刺留针30分钟。2.对照组:取穴方法同火针组。操作方法除外阿是穴不行火针治疗,其余围针刺、电针方法均同火针组。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共计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首次治疗后疼痛强度、首次治疗后疱疹综合评分、带状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即刻镇痛效应、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等指标。结果:1.两组在首次治疗后疼痛强度、首次治疗后疱疹综合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首次治疗效果优于基础针刺组。2.火针组治疗后对改善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程效果上均优于基础针刺组(P均<0.05),证明火针在缩短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时程等方面疗效明显;但治疗结束后两组的疱疹综合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疗法对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对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基础针刺组。4.两种疗法的即刻镇痛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火针即刻镇痛起效比基础针刺快;火针组在即刻镇痛持续时间上优于基础针刺组,能显示更长久的镇痛效果。5.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治疗在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有优势。6.安全性评价方面,两组疗法均安全,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火针疗法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中,尤其在改善疱疹时程和即刻镇痛持续时间上,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20
  一 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1-16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1-14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4-16
  二 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  16-17
    1 全身治疗  16
    2 局部治疗  16
    3 中西医结合疗法  16-17
  三 火针的临床应用进展  17-18
    1 内科疾病  17
    2 外科疾病  17-18
    3 妇科疾病  18
    4 儿科疾病  18
  四 小结  18-20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0-30
  一 资料和方法  20-26
    1 研究资料  20-21
    2 研究方法  21-25
    3 随访  25
    4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25-26
    5 安全性评价  26
    6 统计学处理  26
  二 研究结果  26-30
    1 首次治疗效果比较  26-27
    2 治疗后疱疹情况比较  27-28
    3 治疗后疼痛情况比较  28
    4 即刻镇痛作用比较  28-29
    5 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29
    6 耐受性及安全情况比较  29-30
第三章 讨论与体会  30-34
  一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原理  30-31
  二 选穴组方依据  31-32
  三 结果分析  32
  四 本课题创新性  32-33
  五 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3
  六 今后研究思路  33-34
结语  34-35
参考文献  35-38
附录  38-40
致谢  40

相似论文

  1.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及辣椒碱软膏用于缓解火针疼痛的临床研究,R246
  2. 火针治疗痤疮的机理研究,R246
  3. 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方案优选研究,R275.9
  4. 应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报告细胞系定量带细胞病毒的研究,R373
  5.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R246.7
  6. 铺棉灸结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比较研究,R246
  7. 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药干预治疗,R259
  8. 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R275.9
  9. 疱疹病毒感染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R743.3
  10. 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温度觉阈值差异与意义,R752.12
  11. 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R246
  12. 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R246
  13. 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R752.12
  14. 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电生理、细胞因子与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性研究,R752.12
  15. 恩再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评价,R752.12
  16. 和解清热法治疗带状疱疹热毒互结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R275.9
  17. 四重金钩汤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理探讨,R275
  18.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评价,R752.12
  19. 解毒化瘀通络方治疗毒损络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R275.9
  20. 聚焦超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初步探讨,R752.1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