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预期违约制度

作 者: 李叶欣
导 师: 刘新熙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民商法学
关键词: 合同法 预期违约 明示预期违约 默示预期违约
分类号: D9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合同法上独有的制度。它是针对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可能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而建立起来的一项法律制度。预期违约制度的实质在于可以使合同当事人一方在另一方可能发生违约情形时,提前得到法律救济。该制度对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实际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合同纠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当事人的损失。预期违约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对法制文明的一大贡献。本文对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和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预期违约制度相比于不安抗辩权制度而言其调整范围更为广泛,更有利于对合同当事人的利益进行保护。另外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也具有其制度优势。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两大法系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单纯的对两种制度进行取舍已经不符合现代的立法趋势,而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两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完整更加协调的合同履行期届满前违约的法律救济制度。在此基础上,同时对我国《合同法》中规定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的法条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应当保留预期违约制度,并在预期违约制度的框架内将不安抗辩权制度纳入其中。同时对我国《合同法》第68、69、94、108条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在两种制度融合的基础上提出对该制度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形成一个更为完整更加协调的合同履行期届满前违约的法律救济制度。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对预期违约制度的历史进行考察。追溯预期违约制度的历史沿革,了解预期违约制度的起源及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阐述了预期违约制度的法理基础。包括预期违约概念的界定、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的比较、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主张和法律价值、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的比较等。并通过对预期违约制度的分析和与不安抗辩权的比较,从而指出两种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并存的可能性。第三部分:阐述了预期违约的形态划分。提出我国法学界对预期违约的形态的两种划分观点,并对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我国将预期违约划分为明示预期违约默示预期违约的科学性。第四部分:对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以及不安抗辩权制度的规定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并寻找出能将两种制度更好融合并存的解决之道。对完善我国《合同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8
引言  8-9
第一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历史考察  9-14
  第一节 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判例法  9-10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起源:霍克斯特诉德.拉.图尔案(Hochster V.De La Tour)  9-10
    二、对预期违约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辛格夫人诉辛格案(Synge V.Synge)  10
  第二节 美国《统一商法典》和《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10-12
    一、美国《统一商法典》  10-12
    二、《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12
  第三节 关于预期违约制度历史考察的启示  12-14
第二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法理基础  14-25
  第一节 预期违约的界定  14-16
    一、预期违约的定义  14
    二、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的比较  14-16
  第二节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  16-19
    一、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基础理论  16-18
    二、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约的相同点  18
    三、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的不同点  18-19
  第三节 预期违约制度的本质及价值取向  19-25
    一、预期违约制度本质相关学说的评析  19-22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价值取向  22-25
第三章 预期违约的形态划分  25-37
  第一节 将预期违约分为预期履行拒绝和预期履行不能  25-30
    一、预期履行拒绝  25-29
    二、预期履行不能  29-30
  第二节 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  30-35
    一、明示预期违约  31-33
    二、默示预期违约  33-35
  第三节 对两种划分观点的分析  35-37
    一、将预期违约分为预期履行拒绝和预期履行不能  35
    二、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  35-37
第四章 我国《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  37-46
  第一节 我国《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缺陷  37-41
    一、缺乏法律条文的系统性及法律术语的规范性  38-39
    二、预期违约制度适用上存在缺陷  39-40
    三、预期违约救济方式上的规定不合理  40-41
  第二节 关于《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  41-46
    一、对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条文体系进行系统性规范  42
    二、进一步规范法律术语  42-43
    三、在立法上将不安抗辩权纳入预期违约制度中  43
    四、明确预期违约制度的构成要件  43-44
    五、完善预期违约制度的救济方式  44-46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省网通公司用工制度的改革,D922.5
  2. 我国非全日制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研究,D922.5
  3. 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研究,D922.52
  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F832.33
  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F832.3
  6. 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D922.5
  7. KMV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F224
  8. KMV模型在度量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方面的适用性研究,F276.6;F224
  9. 预期违约制度及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运用,D923.6
  10.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F224
  11. 知识产权转让合同研究,D923.4
  12. KMV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应用,F275
  13. 论建设工程优先权,D923.6
  14. 预期违约责任制度研究,D923.6
  15. 论不安抗辩权,D923.6
  16. 预期违约制度研究,D923.6
  17. 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的实证研究,F275
  18. 基于LT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F830.9
  19. 合同案例的语境翻译及其应用,H059
  20. 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预期违约制度,D923.6
  21.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减损义务研究,D99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民法 > 合同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