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晋佛经中的双宾语研究

作 者: 黄红蕾
导 师: 张美兰
学 校: 清华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西晋佛经 双宾语 句式结构 语义 历史发展
分类号: H1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对中古阶段很少涉足,尤其是重要的语言过渡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宾语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通过对240万余字的西晋佛经语料进行考察,对其中出现的双宾语及其与之相关的结构,做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在240万余字的佛经文献中,共有双宾动词72个,用例737个,出现频率为0.31个/千字。其中,单音节动词49个,双音节动词23个。依据双宾结构语义特征的典型程度,将双宾语分作四小类:给予类、取得类、告示类和称谓类。其中给予类和取得类最多,告示类其次,称谓类最少。结合动词配价理论归纳了双宾动词的特征及其与两个宾语的关系,提取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和音节特点。我们发现,双宾动词总是和施事、与事、受事三个语义相联系。在施事、与事、受事三个成分中,生命度由高到低呈递降趋势,可以表示为:施事﹥与事﹥受事。和直接宾语比较而言,间接宾语具有生命度低、定指度低、语义抽象、音节较多、结构形式较复杂等特点。这是由于直接宾语所处的语序位置以及动词与直接宾语之间的语义关联造成的。直接宾语位于句尾,必然承载着大量信息,是语义重心和信息焦点。从句型看,西晋佛经中双宾结构以及相关句型在继承了上古和两汉、三国时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其语法和语义特点,我们将这些句型分为双宾结构、准双宾结构和相关结构进行分析。其主要句型有:(1)双宾结构:A.V-O1-O2;B.V-O2-O1;(2)相关结构C. V+于+O1+O2;D. V+O2+于+O1;E. V+O1+以+O2;F.从+O1+V+ O2;G. O1+S+V+O2;H. O2+S+V+O1;I.以+O2+V+O1;J.以+O2+V+于+O1;K. V1+O2+V2(与)+ O1;L. V-与+ O1+O2。其中,我们对K和L两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K式是受当时复杂谓语的影响,产生于连动式,最迟在西汉时已产生;L式产生于西晋时期,是从K式经过省略和类推两个过程发展而来,其中“V”和“与”的关系并不如前人所言是两个动词,而是准双音复合动词。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1章 绪论  10-19
  1.1 双宾语结构概述  10-13
    1.1.1 双宾语句式的定义  10-11
    1.1.2 双宾语句式的历史演变  11-13
  1.2 双宾句式的研究概况  13-17
  1.3 研究内容、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7-19
    1.3.1 研究内容  17
    1.3.2 选题意义  17-19
第2章 双宾动词  19-34
  2.1 双宾动词  19-33
    2.1.1 概况  19-20
    2.1.2 给予类  20-24
      2.1.2.1 给与类  21
      2.1.2.2 赏赐类  21-22
      2.1.2.3 奉献类  22-23
      2.1.2.4 馈送类  23-24
    2.1.3 取得类  24-27
      2.1.3.1 获得类  25
      2.1.3.2 夺取类  25
      2.1.3.3 收受类  25-26
      2.1.3.4 求乞类  26
      2.1.3.5 交易类  26-27
    2.1.4 告示类  27-30
      2.1.4.1 问告类  28-29
      2.1.4.2 示现类  29-30
    2.1.5 称谓类  30-33
  2.2 准双宾动词  33-34
第3章 双宾宾语  34-44
  3.1 近宾语(间接宾语)O_1  34-37
    3.1.1 O_1 的内容和语义特征  34-35
    3.1.2 O_1 的结构形式和音节特征  35-37
  3.2 远宾语(直接宾语)O_2  37-44
    3.2.1 O_2 的内容和语义特征  37-41
    3.2.2 O_2 的结构形式和音节特征  41-44
第4章 句型分析  44-59
  4.1 双宾结构  44-45
    4.1.1 V-O_1-O_2  44
    4.1.2 V-O_2-O_1  44-45
  4.2 准双宾结构  45
  4.3 其他特殊结构  45-46
  4.4 相关结构  46-50
    4.4.1 虚词标记类  46-47
      4.4.1.1 “于”字标记类  46-47
      4.4.1.2 “以”字标记类  47
      4.4.1.3 “从”字标记类  47
    4.4.2 语序标记类  47-49
      4.4.2.1 O_1 的主题化  48
      4.4.2.2 O_2 的主题化  48-49
    4.4.3 综合标记类  49-50
  4.5 V_1+O_2+V2(与)+O_1 和V_1-与+ O_1+O_2  50-59
    4.5.1 两式产生时代  51-53
      4.5.1.1 V_1+O_2+V2(与)+O_1  51-52
      4.5.1.2 V_1-与+O_1+O_2  52-53
    4.5.2 两式来源  53-59
      4.5.2.1 V_1+O_2+V2(与)+O_1  53-54
      4.5.2.2 V_1-与+O_1+O_2  54-59
第5章 结论  59-65
参考文献  65-68
致谢  68-69
附录A 大正新修大藏经西晋部分目录  69-75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5

相似论文

  1.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2.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3. 面向业务过程的服务动态组合方法研究,TP393.09
  4.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5. 乔治·米勒的认知意义论,B842.1
  6.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7. 中国藏书票发展研究,G894
  8. 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Web服务匹配和组合方法,TP393.09
  9. 心智游移频率特征研究:问卷开发,B841
  10. 基于语义网络的智能搜索引擎研究,TP391.3
  11. 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中的歧义消解,TP391.1
  12.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13. “二拍”述补结构研究,H141
  14. 汉语中羡余类形式研究综述,H146
  15. 范畴化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16. 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925.2
  17.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社会化标注主题聚类模型研究,C93
  18. 语用逻辑真值问题研究,H030
  19.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H146
  20. 《论语》心理形容词研究,H131
  21. 汉语农谚研究,H13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古代语法(文言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