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来西亚的华人村落
作 者: 廖筱雯
导 师: 邢莉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民俗学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华人 布赖村 观音诞
分类号: K893.3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来西亚吉兰丹的布赖村由闽南客家宗族移民组成,是一座已有六百年历史的村落,至今居住于此的全是华人移民的后裔。作为移居者,布赖村民遭遇了种种的政治性压迫,生活上的磨难与挣扎,但他们始终不渝地信仰华人的本土观音。六百年来,他们不断地在建构自己的地方庙宇——水月宫的观音信仰,通过年年持续的祭祀仪式支撑他们艰难苦难的生活。水月宫的主祀神为观音,观音及其他配祀神在村落及村民的心中有重要的位置。早期华人先辈到新环境经历了许多的苦难,更经常面对生存的困境。观音信仰一直慰藉着他们疲惫的心灵,让他们能在困苦中坚持奋斗,在异乡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本文以水月宫观音诞中的三场仪式,分别是“请神”、“游神”、“祭天地”作为研究重点。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第一章,简述村落观音诞庆典仪式调查地点概况,通过村落及庙宇的传说叙述村落发展经历及地方庙宇的历史背景。同时,藉由村民的口述历史对庙宇主祀神的流变进行探讨分析。第二章,根据田野考察所得的材料重现第一场仪式——请神仪式,并结合仪式内容及村民对神明的口头传说,有序地介绍村落中多样性的信仰体系。第三章,通过文字重返第二场仪式——游神仪式的现场,该场祭祀过程充满模仿中华帝国的意象,文中以“帝国隐喻”的概念分析仪式细节。第四章,第三场仪式——祭天地仪式过程全记录,同样以重现仪式过程的方式写作。祭祀仪式中,村民行的是强调“礼”与“乐”的三献礼,章节内以台湾南部客家的三献礼对比布赖村仪式的三献礼模式,试图重圆客家传统的祭祀方式。基于前二、三、四章是以记录分析现阶段村落观音诞仪式状态来撰写,第五章则从整个庆典的进行,探讨观音诞对于现今村落的文化价值,及当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在村落所承载的内在力量,并体现在心灵、认同、传承的几个层面。结语方面则对目前村落传统仪式的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
|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7 绪论 7-17 第一节 选题意义 8-10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0-14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4-17 第一章 考察地点概况 17-36 第一节 布赖村的地理位置及村落历史 17-22 第二节 水月宫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传说 22-28 第三节 主祀神之流变 28-35 本章小结 35-36 第二章 请神仪式及其符号阐释 36-56 第一节 请神仪式描述 36-44 第二节 固定神明及其坛位 44-50 第三节 被请神明及其坛位 50-54 本章小结 54-56 第三章 游神仪式及其符号阐释 56-78 第一节 游神仪式描述 56-69 第二节 象征帝国的祭祀仪礼 69-76 本章小结 76-77 附录 77-78 第四章 祭天地仪式及其符号阐释 78-100 第一节 祭天地仪式描述 78-89 第二节 客家祭典的三献礼 89-98 本章小结 98-99 附录 99-100 第五章 水月宫观音诞的文化价值 100-108 第一节 布赖村民众的精神支柱 100-102 第二节 乡民共同的心理认同与力量的凝聚 102-104 第三节 观音信仰文化在村落的传承 104-106 本章小结 106-108 结论 108-111 参考文献 111-117 附录 117-130 后记 130-131
|
相似论文
-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 中国高考语文卷与马来西亚独中统考华文卷对比分析,G633.3
- 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与侨乡建设,D634
- 17-18世纪华侨华人与越南阮氏政权,K333
- 论李安电影的身份意识与文化认同,J905
- 对《纽约时报》中美国华人报道的历时批评性话语分析,G212
-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加州华人、日本人研究,K712.4
- 马来西亚英语教育探析,H319
- 泰国北柳府华人社区华人语言使用情况考察,H030
- 冷战后越南的华人政策研究,D733.3
- 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研究,K711
- 从任务型教学看汉语教材活动的编写,H195
- 马中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汉字教学比较研究,H195
-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研究,H195
- 中国及周边国家外大陆架申请案研究,D993.5
- 印尼华侨华人与原住民的融合问题研究,D634.3
- 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学生华文名句精华学习难点及对策,H195
- 为华人树碑立传,I712
- 华人、韩裔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及对中美、韩美关系之影响,D634.3
- 17世纪中期-20世纪柬埔寨华侨华人的特点,D634
- 民国时期华侨华人对广州教育事业的贡献,D634.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风俗习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