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江上游紫色土坡面径流调控研究

作 者: 罗惠敏
导 师: 张平仓
学 校: 长江科学院
专 业: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紫色土 地表径流 壤中流 虾子岭 径流调控
分类号: S15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针对长江上游紫色土坡耕地量大面广,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区域特别是山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建立了紫色土坡面壤中流模型,以虾子岭小流域为例提出了长江上游紫色土坡面径流调控体系。主要结论如下:(1)在实验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地表累积径流量与实验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其一般表达形式为: y = mt~n(m、n为系数,t为产流后至实验结束时的时间)。在一定雨强下,壤中流总量随坡度的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0°左右壤中流总量达到最大;在相同坡度条件下,壤中流总量随雨强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2)在实验条件下,紫色土坡面累积产沙量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增加速率逐渐减小。相同坡度下,输沙率和含沙量都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相同雨强下,坡度越大,坡面水流的冲刷能量、搬运泥沙的能力和径流输沙率也越大,但当雨强较大的情况下,各坡度坡面的输沙率变化波动性强。(3)在实验条件下,地表径流侵蚀产沙过程分为溅蚀阶段、细沟间侵蚀阶段、细沟侵蚀阶段三个过程。产沙量先逐渐增加,出现峰值后,逐渐趋于稳定。壤中流的产生滞后于地表径流,但持续时间长,降雨停止后依然存在,且最后收集到得壤中流中含有大量泥沙。(4)通过对壤中流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以水量平衡和动力学假设为基础,利用数学方法建立了紫色土坡面壤中流模型,并用实验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壤中流模型可以较好模拟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出流过程,结果令人满意。(5)以虾子岭小流域为例,根据坡面径流调控原则,针对现有坡面径流调控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坡面径流梯级网络化调控技术体系,通过效益分析证明效果良好。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23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20
    1.2.1 坡面产流机制  11-16
    1.2.2 坡面侵蚀产沙机理  16-17
    1.2.3 坡面径流调控措施  17-19
    1.2.4 存在问题与研究趋势  19-20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20-21
    1.3.1 研究目标  20
    1.3.2 研究内容  20-21
  1.4 技术路线  21-23
第二章 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过程  23-36
  2.1 紫色土研究概况  23-25
    2.1.1 紫色土的基本概况  23-24
    2.1.2 紫色土的侵蚀类型和特点  24-25
  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25-27
  2.3 试验结果分析  27-34
    2.3.1 坡面产流过程及特征  27-31
    2.3.2 坡面径流侵蚀产沙过程及特征  31-34
  2.4 本章小结  34-36
第三章 紫色土坡面壤中流模型的建立  36-48
  3.1 壤中流形成机理  36-40
    3.1.1 饱和下渗条件下壤中流的形成  36-38
    3.1.2 非饱和下渗条件下壤中流的形成  38-40
    3.1.3 壤中流产生条件  40
  3.2 紫色土坡面壤中流模型  40-47
    3.2.1 模型建立  40-45
    3.2.2 模型验证  45-47
  3.3 本章小结  47-48
第四章 坡面径流调控体系——以虾子岭小流域为例  48-70
  4.1 坡面径流调控的意义  48
  4.2 虾子岭示范区小流域径流量和作物需水量评估  48-56
    4.2.1 示范区概况  48-49
    4.2.2 示范区小流域地表径流量分析  49-52
    4.2.3 示范区小流域壤中流分析  52-54
    4.2.4 示范区作物需水规律及土壤水分平衡  54-56
  4.3 坡面截排水沟体系设计  56-59
    4.3.1 紫色土坡耕地细沟侵蚀临界坡长  57-58
    4.3.2 基于临界坡长的新型截排水沟改造技术  58-59
  4.4 虾子岭示范区坡面径流梯级网络化调控技术体系构建  59-67
    4.4.1 示范区现有的坡面径流调控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60-61
    4.4.2 示范区梯级网络化调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  61-67
  4.5 效益分析  67-69
  4.6 本章小结  69-70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70-72
  5.1 主要结论  70-71
  5.2 研究展望  71-72
参考文献  72-75
附录  75-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X172
  2. 长江上游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F127
  3.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X52
  4. 抚仙湖流域烤烟坡地壤中流氮磷浓度的动态特征研究,S157
  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F127
  6. 不同土壤类型地表径流COD污染负荷研究,X52
  7. 四川主要农区耕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及其影响研究,S157
  8.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Cu、Zn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X53
  9. 山地城市居民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研究,X52
  10. 湘潭锰矿栾树人工林水文功能研究,S715
  11.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F832.7
  12. 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F299.27
  13. 长江上游干支流汇合口水沙特性研究,TV143
  14. 基于降雨径流调控的坡地梯田结构优化初步研究,S157.9
  15. 矿区小流域地表径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X522
  16.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研究,S932.4
  17. 松华坝水源区LUCC对地表径流影响的研究,TV121
  18. 湖南祁东烟区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烤烟产质量差异性研究,S572
  19. 近地表土壤水文条件对坡面土壤侵蚀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S157.1
  20. 紫色土抗侵蚀性指标研究,S157
  21. 红壤和紫色土坡面加速侵蚀过程研究,S15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水土保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