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

作 者: 谢小琴
导 师: 洪霞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世界史
关键词: 大英博物馆 英帝国 文化霸权 文化空间 民族性
分类号: G269.5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英博物馆是英国第一座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19世纪上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英国凭借优越的政治民主制度、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第二帝国不断发展。凭借帝国实力,英国对内对外行驶着帝国的文化霸权。对内塑造英国的民族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对外将英国民主制度、先进科学文化向英国殖民地和其他弱小国家传播。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大英博物馆是英帝国发展的浓缩,是帝国文化的象征,折射出英帝国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英帝国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和依托,19世纪上半叶,英帝国的强盛将大英博物馆推向新纪元。作为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规模、使用情况和服务理念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规模得到极大扩充,书籍、手稿、自然和人工制品的收藏增长迅速,私人慷慨捐赠一直持续,占据博物馆馆藏增加的极大比例:除了捐赠,19世纪开始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且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扩充国家的收藏。对本土考古的推崇也增加了英国本土文物的收藏。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在1800-1857年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在新的世纪也有了新的发展。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进入博物馆参观或学习的限制被放宽,繁杂的参观时间规定得以改进,阅览室的空间不断扩充,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和理念随着博物馆规模的扩大、管理的改进、国家的重视和精英人物的努力逐渐由虚设变为现实。作为英帝国文化的载体,大英博物馆既是实在的有形空间,又是虚拟的文化空间。作为帝国的文化空间,国家对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反映出国家对帝国文化和国家精神的塑造;而精英人物对博物馆的捐赠、管理和使用则反映其对国家精神文化的认同。19世纪上半叶,国家开始重视博物馆的建设,议会对博物馆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书籍、手稿和各种珍奇古物,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而1835-36年大英博物馆精选委员会的召集更促成博物馆管理理念的大变革,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时代的到来:大英博物馆机构的国家特点及它作为国家文化工具的使命第一次得到明确的认可和定义,过去,它们只是表面上被承认,博物馆更多是私人事务。博物馆经历了国家规划管理从表面到实质的转变。精英人物对博物馆的捐赠、管理和使用是国家精神文化的反映。大英博物馆成立的基础在于私人的慷慨捐赠,19世纪上半叶,对博物馆的捐赠更加丰富,私人捐赠比议会购买还要多。在博物馆的管理方面,一系列精英人物对大英博物馆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念,最为突出的是爱德华·爱德华兹的“公共图书馆”和安东尼·帕尼兹将大英博物馆建成真正的与英帝国相称的博物馆,成为漫射文化和教育大众的机构的理念。他们以自己的理念引导着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大英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其藏品除了捐赠、购买,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掠夺。作为帝国文化的象征,帝国的荣耀反映在大英博物馆中,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各国古物收藏多源于19世纪上半叶英国对他国的文物掠夺,大英博物馆的三个部门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在地中海争夺海上霸权,在中东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大英博物馆的埃及藏品越丰富,表明其对中东的控制越有力,而其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更是源于强烈的东方主义思想;两河流域是国家资助考古,此时英俄在两河流域争夺控制权。19世纪英国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对希腊文化推崇备至,通过掠夺希腊古物,将古典希腊理想化,寻求英国现代性的根源。大英博物馆的这三个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东方的文化霸权。通过对东方古物的掠夺和收藏,英国的现代性和东方民族的古老形成鲜明对比,身为帝国子民的优越心理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大英博物馆成为英帝国霸权的一个缩影,更成为英国现代性的一个参照。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本土及世界的藏品得以丰富,管理得以提升,功能得到重视,理念得到转变,但对帝国文化空间的塑造离不开民众对博物馆的反馈。博物馆的受众由精英向普通民众转变,发展为大众型博物馆,且更加注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到博物馆参观或学习的人数增加,博物馆准入制更便利更人性化,进入的对象也趋于多元化。博物馆受众反馈体现博物馆的政治文化。私人对公共领域的赠予是民众公共意识和国家精神的反映,而英国民众对东方藏品由“文化窃贼”的批评向理解而赞赏的态度转变又何尝不是对英帝国霸权的认可。本文共分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介绍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历史背景,英帝国的兴盛为大英博物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着重论述英帝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殖民力量表现出的对内对外文化霸权。在此前提下,作为帝国文化载体的大英博物馆在1800-1857年随着帝国发展走向鼎盛。更为强调的是它建立的原因和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不仅有我们叹为观止的考古珍藏,私人捐赠和议会购买的图书手稿也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其数量和价值不容忽视;除了海外掠夺的古物收藏,更有英国本土考古发掘的藏品。第二部分论述国家和精英人物对博物馆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国家想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建设博物馆,以及如何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传播国家精神文化。国家对大英博物馆发展的重视,对博物馆的规划、管理和掌控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国家管理由虚设到实质的转变。议会在经济上给予博物馆公共资金的支持以增加收藏,成立精选委员会(1835-36)对博物馆的收藏、管理和使用的不足进行调查,并予以改进。国家塑造着大英博物馆这一文化空间。而精英人物对大英博物馆建设的看法实际上是国家精神的反映。远超过议会购买的私人赠予,去除宗教因素,英国民众爱国之情可窥一斑。精英人物对博物馆建设的看法传递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如何把大英博物馆建成不管是藏品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大英帝国相称的博物馆,如何向英国的民众传递博物馆收藏的文化,如何真正地体现出公共的博物馆是管理者们关注的问题。爱德华兹和帕尼兹是这个时期管理者的代表人物,文中对二人的管理理念有一定的论述。第三部分论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埃及、亚述、希腊、罗马古物收藏是英帝国霸权的反映。对他国文物的掠夺表明英帝国对世界的看法,通过与他者,即其殖民地的比较,突出英国的现代化优势,对东方进行想象。埃及藏品是英国海上霸权的体现,博物馆中埃及藏品越丰富表明英帝国对中东的控制越有力;两河藏品是政府资助下的海外考古发掘,此时英国在近东与俄国争夺势力;希腊、罗马藏品反映出英国通过对希腊这个欧洲国家文物的掠夺,通过文化的想象对希腊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大英博物馆中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而帝国的文化霸权建立在经济军事霸权基础之上,在与他者的比较过程中,帝国子民的优越心理和民族自豪感得以深化。博物馆成为帝国文化的诠释者。最后为余论,对博物馆这一公共空间的文化形成进行简要探讨。大英博物馆的发展、政府和精英人物的管理是对帝国公共空间文化的塑造,而英国的民众对博物馆的态度则反映出对博物馆文化认同与否。国家政治文化如何通过博物馆进行传播,公共领域所体现的文化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可,这些问题需要探讨。1800-1857年,大英博物馆的受众从精英人物向人民大众转变,成为大众型博物馆,博物馆不仅仅只是上层精英人物的参观之所或者只是学者管理、服务学者的地方,英国的民众进入博物馆参观更加自由、限制更少。私人赠予是公共意识和爱国精神的体现。英国民众对大英博物馆的认可就是对英帝国文化的认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6
英文摘要  6-12
绪论  12-18
  (一) 研究动态  12-13
  (二) 公共空间理论  13-15
  (三) 研究时段的选择  15-16
  (四) 材料使用  16-18
一、文化载体:走向鼎盛的大英博物馆  18-29
  (一) 英帝国对内对外的文化霸权  19-23
  (二) 博物馆发展新阶段  23-29
二、政治控制:国家文化建构中的大英博物馆  29-47
  (一) 政治掌控:政府与大英博物馆的关系  30-36
  (二) 精英渗透:捐赠、管理和使用  36-47
三、帝国霸权:现代性视角下的大英博物馆  47-64
  (一) 埃及藏品——英国海上霸权的体现  47-52
  (二) 两河藏品——政府资助考古发掘  52-58
  (三) 希腊、罗马藏品——文化殖民主义  58-64
四、结语  64-71
参考文献  71-82
后记  82-83

相似论文

  1. 我国少数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研究,G759.2
  2. 电视综艺晚会的民族性研究,G222
  3. 手机短信对苗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的影响研究,C912.1
  4. 中国当代艺术油画的观察与个案研究,J213
  5. 篇篇珠玑·句句情,J616
  6. 有容乃大 和而不同,I206.7
  7.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对现代建筑意境表达的借鉴研究,TU986.1
  8. 城市主题公园的设计手法研究,TU986
  9. 宜昌三峡夷陵地区民居审美形态研究,TU241.5
  10. 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B482
  11. 文人画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J209.2
  12. 浅谈戏曲文化招贴设计中的民族性,J524
  13. 论日本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性审美特征,J53
  14. 探析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J524
  15. 霓裳清影千秋忆,J905
  16. 中国Flash动画民族化发展探讨,J954
  17. 柴可夫斯基《儿童钢琴曲集》的教学研究,J624.1
  18.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艺术特征初探,J605
  19. 论哈恰图良《十首儿童钢琴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J624.1
  20. 《洪堡的礼物》中叙事空间的分析,I712
  21. 萨义德及其《东方学》研究,D09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 > 世界各国博物馆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