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紫阳民歌音乐研究

作 者: 杨银波
导 师: 王卫东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紫阳民歌 音乐现象 技术规律
分类号: J60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中已有描述汉水流域的民歌了。在长期的移民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紫阳民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乐风格。2004年,紫阳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歌)之乡”。2006年,紫阳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像小溪一样时刻处于“流”态,所谓“流水不腐”就是这个原因。如今,民歌的生态环境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歌本身的衍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处于即将“断流”状态。因此,新时代紫阳民歌的“活”态传承就显得尤为关键,让它即沿着传统风格义融入时代生活元素向前发展。新时代的各种音乐元素铺天盖地的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但我们对传统却了解的越来越少了。为此,文章从传统紫阳民歌的曲调入手,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并挖掘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一些技术性规律,以期为新时代的紫阳民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全文共分五章,三个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首先探讨紫阳民歌产生的地理、历史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审美理念。其次,通过传统审美理念与现代审美理念的对比得出紫阳民歌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最后,从宏观上对紫阳民歌的各种体裁做一简单概述。第四章为第二部分,也是文章重点。结合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分析理论,对紫阳民歌曲1调中的各种音乐现象做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在旋律上,从音程、节奏、节拍、润腔、衬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其特点;调式上,围绕徵调式和羽调式展开分析,把两种主体调式的各种表现性及变化性做了详细分析;曲体结构上,以乐段为中心,详细解读各种不同结构的乐段构成规律及表现性;多声现象的探索上,以劳动号子和锣鼓歌中的多声现象为依据,分析它的形成原因、组合方式、和音特点。第五章为第三部分,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通过第四章音乐现象的分析与整理,探寻现象背后的一些“技术规律”。旋律发展中的重复、变奏、动机贯穿、“拱形”等手法;结构发展中的句法对比、“赶句子”的内部扩充和阻碍终止的外部扩充等手法;调变化上的接近西方和声体系的转调四环节等。这些技术手法的探寻其实是对紫阳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音乐逻辑思维的一种发掘,把这种逻辑思维上升到技术理论的高度,用来指导新时期紫阳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1章 绪论  9-13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9-11
  1.3 研究方案  11
    1.3.1 研究内容  11
    1.3.2 研究方法  11
    1.3.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1
  1.4 相关说明  11-13
第2章 传统紫阳民歌与当今审美理念的融合与碰撞  13-17
  2.1 紫阳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源流  13-14
  2.2 传统的审美理念与当今审美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14-17
    2.2.1 "痛并快乐"的传统审美理念  14-15
    2.2.2 追求时尚、愉悦的现代审美理念  15
    2.2.3 传统民歌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与碰撞  15-17
第3章 紫阳民歌体裁分类  17-23
  3.1 劳动号子  17-18
    3.1.1 汉江船工号子  17
    3.1.2 打夯号子  17
    3.1.3 抬石号子  17-18
    3.1.4 抬丧号子  18
    3.1.5 通用劳动号子  18
  3.2 山歌  18-19
    3.2.1 山歌号子  18
    3.2.2 山歌调子  18-19
    3.2.3 通山歌  19
    3.2.4 锣鼓草  19
  3.3 小调  19-20
  3.4 社火歌曲  20-21
  3.5 风俗歌曲  21-23
    3.5.1 哭嫁  21
    3.5.2 哭丧  21
    3.5.3 孝歌  21-22
    3.5.4 坛歌  22
    3.5.5 烧拜香  22
    3.5.6 端公调  22-23
第4章 紫阳民歌的音乐现象分析  23-147
  4.1 旋律的特点  23-75
    4.1.1 旋律音程特点  24-36
    4.1.2 节奏组合的特点  36-42
    4.1.3 节拍的特点  42-60
    4.1.4 旋律中的润腔特点  60-66
    4.1.5 衬腔特点  66-75
  4.2 紫阳民歌调式特点  75-111
    4.2.1 紫阳民歌调式分布  76-77
    4.2.2 各种调式的特点  77-98
    4.2.3 调式的各种变化特征  98-111
  4.3 曲体结构特点  111-136
    4.3.1 一段曲式  111-133
    4.3.2 二段曲式  133-136
  4.4 多声现象的特点  136-146
    4.4.1 劳动号子中的多声现象  137-140
    4.4.2 "锣鼓歌"中的多声现象  140-146
  小结  146-147
第5章 音乐现象背后潜在的"技术规律"  147-173
  5.1 民歌曲调中的"技术规律"概述  147-149
  5.2 旋律发展上的"技术规律"  149-166
    5.2.1 重复手法  150-153
    5.2.2 变奏手法  153-160
    5.2.3 "拱形"手法  160-164
    5.2.4 动机贯穿手法  164-166
  5.3 结构发展中的"技术规律"  166-169
    5.3.1 "分合式"的句法结构对比  166-168
    5.3.2 阻碍终止造成乐段结构扩展  168
    5.3.3 句子内部的扩充造成乐句的扩展  168-169
  5.4 调变化中的"技术规律"  169-171
  小结  171-173
结语  173-175
参考文献  175-177
致谢  177-17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78

相似论文

  1. 音乐现象学导论,J60-05
  2. 紫阳民歌的文本分析与演唱技巧探索,J607
  3. 文化变迁中的新疆当代回族歌曲现状,J607
  4. 论河曲民歌的成因及艺术特色,J607
  5.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607
  6. 科尔沁萨满神歌分类研究,J607
  7. 悖论的背后:杨丽萍原生态歌舞理论与实践分析,J607
  8. 《百鸟朝凤》多种乐器演绎之比较研究,J607
  9. 中国民族音乐特征提取与分类技术的研究,J607
  10. 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607
  11. 资兴瑶族民歌初探,J607
  12. 西北地区花儿会的发展及区域特征(1912-1966),J607
  13. 字字乡音重,声声故土情,J607
  14. 吟诵的音乐性文献及吟诵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607-4
  15. 民族音乐的亲子课程模式探索,J607-4
  16. 乌毛素沙漠中的民族音乐之魂,J607
  17. 从侗族歌师的教唱窥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J607
  18.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J607
  19. 浙江畲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J607
  20. 辽阳民间鼓乐文化研究,J607
  21. 广西博白客家“做斋”仪式音乐研究,J607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民族音乐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