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宋时期的铜钱外流研究

作 者: 刘丹
导 师: 薛平拴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宋朝 铜钱外流 货币政策
分类号: F82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两宋时期铜钱外流的情况。其实铜钱外流的现象自古有之,然而,宋代铜钱外流现象严重,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两宋铜钱的流向。两宋时期铜钱外流的区域十分广泛,本文将其分为流向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和海外诸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流向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包括周边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海外诸国则包括日本、高丽、交趾及其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等。第二部分,分析了铜钱外流的原因。两宋时期铜钱之所以大量的、持续不断地外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宋朝铜钱在境外国家的广泛行用,是导致铜钱外流的根本原因。两宋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极大刺激了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为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宋代历代统治者皆大量铸行钱币,大量钱币的铸造,为铜钱流向境外提供了前提;这一时期,宋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和国家的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对货币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货币铸造量或少、或质量差,难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所以不得不引进宋朝铜钱为其所用。宋铜钱币值稳定、信用良好,这是当时宋境外各国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导致宋朝铜钱外流的关键原因。再加上宋铜钱在境外购买力大于境内,可以获取高额利润,铜钱便不顾一切地冲破宋朝的官方法禁,外流到这些国家。第三部分,分析总结铜钱外流的途径和方式。总的来说,两宋铜钱外流有陆路和海路两种途径。陆路主要经由边关地区流出境外。北宋时期,铜钱通过宋的“沿边”区河北以及河北沿边的雄州、霸州、安肃广。信军流入辽朝;通过宋的边关地区“秦州”流入西夏;此外,由“河、岷、兰州沿边”也有铜钱流出。南宋时期,铜钱主要经由宋金接壤的淮南、荆襄地区流出:由宋边关“盱眙军”驻守地也有铜钱流出。通过海路外流的铜钱主要由各港口流出境外。如从广州、泉州港口出发,可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从明州、杭州港口、华亭港口到达日本,从明州、登州、莱州、密州板桥镇港口可到达高丽,由钦州、廉州港口出发可到交趾,由廉州港口可自交趾通东南亚和西方各国。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铜钱外流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赏赐,二是贸易,三是走私。在赏赐当中,有因各国朝贡而进行的赏赐,称为回赐。还有因军功或其他原因进行的赏赐。从整体上看,通过赏赐外流的铜钱不多。宋朝通过贸易的方式也造成了铜钱外流。在宋朝货币外流的各种方式中,贸易是除走私外最主要的方式。在贸易活动中,宋政府是主体,因而贸易中的铜钱外流较能受到政府的控制。而惟一让宋政府束手无策的就是铜钱的走私。这是铜钱外流最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第四部分,论述宋朝政府对铜钱外流的反应、应对方法、政策。铜钱外流使得中国境内的铜钱迅速减少,甚至加剧了宋朝的“钱荒”现象,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富豪纷纷增加铜钱贮藏,百姓熔器为钱,民间的私铸现象更加严重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宋政府一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当时的现状。包括对外实行出口禁令。为了严格控制铜钱的出口,宋朝历代皇帝经常下达铜钱出口的禁令;实行区域性货币政策。宋初,承袭以往的货币流通格局,实行区域性货币政策,形成铜钱流通区,铁钱流通区和铜铁钱兼用区;对内主要以增加铜材为主,实行铜禁。内容包括有铜矿采炼所得原铜一律由国家统一收购,禁止民间开采和占有原铜。铜器一般由官作坊铸造出卖,禁止私自制造铜器。禁止携铜出境。在北宋后期和南宋,还举行数次大规模查抄民间私有铜器的活动,查抄来的铜器都被用来铸钱;更改钱币“料例”。宋朝政府想通过变更“料例”来解决铜钱外流的问题,结果把质量好的货币排除于流通领域之外,从而引起“钱轻物重”,乃至于物价腾跃;另一方面,宋政府对阻止铜钱外流的人员实行奖励。包括针对官员和告发铜钱外流者实行的奖励。铜钱外流存在于整个两宋时期,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此问题引起了社会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当时的一些学者、官员对铜钱外流现象给予了关注,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提出解决之策。第五部分,论述了铜钱外流的影响。大量铜钱的滚滚外流,不论是对宋王朝抑或境外诸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宋朝铜钱作为流入境外诸国的一种重要商品,促进了双方的贸易交往,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钱币外流乃是宋王朝与境外诸国经济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其次,促进了这些地区国家货币经济的发展,文章以金朝和高丽货币经济的发展为例加以分析说明;再次,铜钱的外流也加剧了宋朝的“钱荒”现象。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一直存在着所谓“钱荒”现象,而铜钱外流则使宋朝原本就已存在的“钱荒”现象更加严重了;最后,对双方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宋王朝来说,总是尽可能地阻止钱币外流,以免因为铜币外流而造成货币流通动荡。而宋朝周边少数民族及海外国家则是想更大限度地吸收宋钱。为此,双方制订了诸多政策和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即是调整本国的货币流通政策。最后部分是结语。主要对本文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绪论  11-14
  (一) 选题意义  11
  (二) 前人研究概况  11-14
一、两宋铜钱的流向  14-27
  (一) 宋朝铜钱外流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  14-22
    1、宋朝铜钱流入到辽朝境内  14-16
    2、宋朝铜钱外流到西夏  16-18
    3、宋朝铜钱外流到金朝境内  18-20
    4、宋朝铜钱外流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国家  20-22
  (二) 宋朝铜钱外流到海外诸国  22-27
    1、宋朝铜钱外流到日本  22-23
    2、宋朝铜钱外流到高丽  23
    3、宋朝铜钱外流到交趾  23-25
    4、宋朝铜钱外流到东南亚诸国  25-26
    5、宋朝铜钱外流到西亚和南亚国家  26-27
二、铜钱外流的原因  27-34
  (一) 境外各国对宋朝铜钱的广泛行用  27-28
  (二) 宋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铸造钱币  28-32
  (三) 宋铸币币值稳定、信用好  32-33
  (四) 铜钱在宋境外的购买力大于境内,可以获取高额利润  33-34
三、铜钱外流的途径和方式  34-43
  (一) 途径  34-39
    1、经陆路外流  34-36
    2、经海路外流  36-39
  (二) 外流的方式  39-43
    1、通过赏赐外流  39-40
    2、通过贸易外流  40
    3、通过走私外流  40-43
四、宋朝政府对铜钱外流的反应、应对方法、政策  43-54
  (一) 宋政府对货币外流的应对之策  43-51
    1、制定相关法律禁令  43-45
    2、实行区域性货币政策  45-46
    3、实行铜禁  46-48
    4、更改"料例"  48-49
    5、实行奖励政策  49-51
  (二) 宋朝学者、官员对铜钱外流的议论、对策  51-54
五、宋朝铜钱外流的影响  54-58
六、结语  58-60
参考文献  60-64
致谢  64-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5

相似论文

  1. 日本泡沫经济治理研究,F131.3
  2. 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及其作用,K712.52
  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F293.3;F224
  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F822.0
  5. 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F224
  6. 我国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研究,F832.51;F224
  7. 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F822.0;F832.51
  8. 宋朝大名府军事地位研究,K244
  9. 开放经济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分析,F224
  10. 经济内外失衡下的货币政策解析及调控模式选择,F822.0
  11. 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F822.5
  12.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F822.0
  13. 我国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实证分析,F832.6;F124
  14. 存在虚拟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F822.5;F224
  15. 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信贷对商品房价格影响的研究,F832.4;F293.3
  16. 基于银行信贷优化行为的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研究,F822.0;F224
  17. 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F293.3;F224
  18. 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研究,F832.51;F822.0
  19. 股票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F832.51;F822.0
  20.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F832.51;F822.0
  21. 我国总需求管理效果,F123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货币 > 中国货币 > 货币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