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安市未央区汉代遗址保护与开发研究

作 者: 周建全
导 师: 唐亦功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未央区 汉代遗址 保护与开发
分类号: K8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遗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不到有效保护,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情本身。其中,在以政策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是首要目标,这就使得许多历史文物遭到毁损、遗址遭到破坏,西安市未央区汉代遗址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未央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遗址保护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对于遗址保护问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保护和开发。本文拟从未央区汉代遗址现状、分布、历史概况、产生原因等方面入手;探讨我国遗址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借鉴国外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模式,总结其先进经验,针对未央区的具体情况,分析汉代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之法,最后加以总结和评析。第一章未央区汉代遗址概况及现状。首先简述西安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了解未央区的城市发展史。然后着重论述未央区汉代遗址概况、分布及现状,重点强调加强汉代遗址保护的紧迫性。第二章未央区汉代遗址的形成及破坏。本章介绍未央区汉代遗址的形成,及形成遗址后的破坏。在遗址形成方面,本文认为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建筑本身的构造特性和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火灾、地震、战争等形式造成汉代建筑的破坏。在遗址破坏方面,除了自然因素以外,更多的是客观的人为破坏。主要来自于人口增长、农业种植、工商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等社会变革。第三章未央区汉代遗址的保护及开发。本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未央区汉代遗址保护及开发。本文在遗址保护方面,主要涉及法律保障、行政干预、专业保护、公众参与等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未央区汉代遗址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法律不完备、行政职权分工不明确、资金不充足、公众保护意识淡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外遗址保护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强汉代遗址保护的相关法律建设、协调相关组织配合、保证遗址修复资金的稳定、调动公众的积极参与、保证遗址修复工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后备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在遗址开发方面,主要从未央区汉代遗址的经营性开发和公益利用两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出以旅游为主导的经营性开发;并针对汉代遗址的利用价值,提出:以弘扬汉文化为主线的遗址教育基地建设和以服务大众为目标的日常休闲场所建设等建议。总结部分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汉代遗址保护现实问题的方法,并以此作为进一步保护与开发的借鉴与参考。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比较研究,P96
  2. 基于文化安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G122
  3. 社区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F592.7
  4. 黔东南苗族蝴蝶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保护性开发的思考,G122
  5. 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思考,TU984.114
  6. 武陵山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G122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外部性研究,G122
  8. 空间功能区的形成机理及其协调发展研究,TU982
  9. 西安市未央区基础教育设施分布专项规划研究,TU984.14
  10.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G122
  11. 陕西名村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K928.5
  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F592
  13. 乌鲁木齐市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及其变迁,F592.7
  14. 风景名胜区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TU984.114
  1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F592.1
  16. 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共生研究,F590
  17. 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8. 旅游洞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的开发和应用研究,TP311.52
  19. 阆中古城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F592.7
  20. 延续与发展,TU984.114
  21. 历史滨水地段旅游发展研究,TU984.18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遗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