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TST研究

作 者: 王学文
导 师: 谭峰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TST 急性脑梗死 电针 肢体运动功能 作用机制
分类号: R24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脑血管疾病(CVD)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CVD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约700余万,其中约70%为缺血性卒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急性脑梗死(ACI)遗留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失语等都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给个人、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上的压力,并且增加了社会的负担。电针是治疗ACI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改善ACI的临床症状,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但其作用机制还不甚明朗。运动功能评价多数靠量表来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易出现偏差。而三重刺激技术(TST)可客观定量分析早期皮质脊髓束传导功能部分障碍,使得直接定量评估运动神经元丢失情况成为可能。新近研究表明,定量检测皮质脊髓束在急性脑梗死期传导缺损方面是可能的,TST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状况的评价和随访研究可提供一个准确而客观的量化指标。目前对电针治疗ACI患者运动功能的客观定量评估的研究颇少报道,运用TST评估电针治疗ACI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尚未见翔实报道。因此,从皮质脊髓束传导受损定量检测的角度,探讨电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运用TST客观定量评估电针对ACI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发病72小时内入住佛山中医院神经内科,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ACI的患者61例,根据入院时间的顺序,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把入选病例分随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电针+基础治疗)31例、对照组(基础治疗)30例,收集基线治疗;②采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方法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ACI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4d神经功能学评分的变化;③运用TST技术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4d的TST测试值(TSTtest),另选健康人组20例作参考值对照;④评估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总体疗效;⑤分析治疗前后TSTtest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ACI患者NIHSS.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t=0.506,#t=0.531,*P=0.782,.P=0.615,*P=0.597);治疗后第14d,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4,P=0.022<0.05);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0,#t=2.099,@P=0.015,#P=0.040);②治疗前、后,两组ACI患者NIHSS、Barthel、Fugl-meyer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1,@t=2.738, #t=2.479,*P=0.006,@P=0.008,*P=0.016);③治疗前,ACI患者TSTtest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6,P=0.007<0.05),治疗组和对照组TSTte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4,P=0.863>0.05);治疗后第14d时,治疗组TSTtest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6<0.05);④治疗前、后,两组ACI患者TSTtest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5,P=0.000<0.05);⑤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2=3.92,@X2=5.72,*P=0.047,@P=0.016);⑥治疗前,两组ACI患者TSTtest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46,P=0.000<0.05);TSTtest与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80,#r=-0.770,@P=0.000,#P=0.000).⑦治疗第14d后,两组ACI患者TSTtest与NIHSS评分无相关(r=0.191, P=0.141>0.05); TSTtest与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72,#r=-0.725,@P=0.000,#P=0.000)。⑧治疗前后,两组组ACI患者安全性指标(ALT, Scr)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电针可以减轻ACI后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皮质脊髓束的传导功能有关;②TST是客观评估电针对ACI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的损伤及修复程度;③TSTtest能准确评估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判定价值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0
前言  10-12
第1章 文献研究  12-20
  1.1 电针在ACI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状况  12-13
    1.1.1 电针与肢体运动功能  12
    1.1.2 电针与吞咽功能  12
    1.1.3 电针与膀胱功能  12-13
    1.1.4 电针与卒中后抑郁  13
    1.1.5 其他  13
  1.2 电针治疗ACI的相关机制  13-14
    1.2.1 改善脑循环,保护半暗带  13
    1.2.2 减轻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  13-14
    1.2.3 调节NO/nNOS、NSE、NGF表达,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再生  14
    1.2.4 增强中枢突触作用,促进反射弧的重建  14
  1.3 电针治疗ACI的中医学机制  14-16
    1.3.1 电针与ACI  14-15
    1.3.2 阳明电针与ACI  15-16
  1.4 TST技术原理  16-19
  1.5 展望  19-20
第2章 临床研究  20-36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0-24
    2.1.1 研究对象  20-21
    2.1.2 观察方法  21-24
  2.2 研究结果  24-31
    2.2.1 一般资料分析  24
    2.2.2 结果  24-31
  2.3 讨论  31-36
    2.3.1 TST对ACI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价  31-32
    2.3.2 电针促进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  32-34
    2.3.3 电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34-35
    2.3.4 结论  35-36
结语  36-37
参考文献  37-41
附录  41-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R743.33
  2.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3. 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记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R245
  4. 东亚钳蝎昆虫毒素BmK IT中关键活性位点的功能分析,Q51
  5.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一氧化氮合酶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R743.33
  7. 盐酸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R743.3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事件相关电位N300的临床研究,R749.1
  9. 盐酸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的影响,R743.33
  10. 调脂颗粒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285.5
  11. 迷走神经刺激和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学习和运动机能的影响,R245
  12. 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F124;F224
  13. 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F124;F224
  14. DTI及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R743.3
  15. 术前电针对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R614
  16. 复方贞术调脂胶囊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及机制的研究,R285.5
  17. 阿魏酸通过调节钠离子通道(ENaC)介导骨形成的研究,R285.5
  18. 电针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辣椒素受体磷酸化改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245
  19. 电针中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穴位特异性的研究,R246
  20. 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脾气虚证大鼠血清NO、ET-1的影响,R245
  21. 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电针治疗气虚型便秘的临床观察,R256.3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神经精神病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